在美國這個世界上最發達、最現代的國度里,生活著一個特殊的族群:他們都以自然原始的方式生活著,他們擯棄使用任何現代的家用電器,甚至不用電照明,這就是阿米什族群。驅車前往愛荷華城外的阿米什人聚居區,你常常會遇到阿米什人一家其樂融融地乘坐黑色的敞篷馬車,行駛在高低起伏的山路上,山路兩旁是綠油油的莊稼,旁邊地里有人用木犁耕地;遠處山坡上有悠閑的牛羊在慢慢吃草—— 一幅美妙的田園風光。
阿米什人最早生活在瑞士和德國一帶,他們屬于基督教中一個非常虔誠的派別——“再洗禮派門諾會”。他們嚴格遵照《圣經》中的規定來生活,時時刻刻都以基督徒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阿米什”得名于門諾派領袖雅各布·阿曼。當年他發現瑞士門諾派正在逐漸背離最初的教義,于是著手改革,堅持嚴格執行各種清規戒律。在1693年,阿米什派正式分立,被視為嚴守教義的信徒,此后,因為堅持自己的信仰而遭到歐洲各國君主的殘酷迫害。為了獲得宗教信仰自由,1720年前后,一部分阿米什人不惜越過千山萬水,遷徙到北美。他們首先在賓夕法尼亞州東部安家落戶,繼而擴展到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愛荷華州、堪薩斯州等地,如今已經繁衍生息了好幾代。現在,阿米什人在歐洲已經絕跡,而在美國,除了愛荷華這個最大的聚居區之外,在另外19個州中約有兩百多個居住點。其中約有80%的阿米什人集中在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和印第安納三個州。加拿大安大略省也有阿米什人的聚居區。
阿米什人的生活時刻接受教義的指引。阿米什人禁止離婚、服用避孕藥、墮胎以及一切有色情和暴力色彩的娛樂活動。通常一個家庭有5個以上的子女,有的家庭甚至超過了20個。教堂是按照17~18世紀時的原樣復制的,這里面最多可以容納一百多人做禮拜活動。阿米什族群崇尚“互助、友愛”,他們沒有現代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體制,但是,一旦有族人生病,全體阿米什居民會捐款幫助他渡過難關。阿米什人一直實施“自我教育”的模式,認為知識太多反而阻礙了靈性的成長,因此他們不接受美國政府頒布的義務教育法令。阿米什人的教育以啟迪心智、堅定信仰為宗旨,不注重實用技能的傳授,也不頒發外界承認的文憑。他們的孩子不上公立學校,而是在自己的傳統學校中,接受自己的老師的教育,教學內容以《圣經》為核心。阿米什的子女基本不上大學,在社區學校里學習8年,能學會看書看報,寫信等便不再繼續念書。男孩開始跟隨父兄干農活、學木工手藝,女孩則向母親或姐姐學習編織和家務活。
阿米什教徒是環保主義者,他們過著自給自足、比較自然狀態的生活,擯棄使用任何現代的家用電器,甚至不用電照明。總之一切與現代技術有關的,他們都不接受。阿米什教徒著裝非常簡單樸素,男女老少的衣服都是單色的,以黑、白、藍、棕為主,出門要戴帽子。阿米什成年男子頭戴寬邊帽,身著手工縫制的衣服;他們的下巴都蓄著胡子,但唇上卻不留胡須。成年女子頭戴一種白色布質無邊軟帽,穿著長長的素色布衣、黑色的鞋。孩子的衣著也沒有五顏六色的色彩,和大人的裝束別無二致。
阿米什人家家戶戶都有馬車,馬車是他們唯一的交通工具,因此人們常常稱之為“馬車上的民族”。在收獲的季節里,人們經常可以在公路上看到阿米什農民帶著年少的兒子趕著兩匹或四匹馬的馬車運送莊稼。由于不使用農藥、化肥,保持18~19世紀的耕作方式,阿米什無污染的食品雖不以出賣盈利為目的,但還是有很高的聲譽。近幾年,研究肥胖糖尿病的人對這一族群發生了興趣:阿米什人肥胖和超重的發生率比一般美國人低一半左右,每天的體力勞動的時間和強度是一般美國人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即使是肥胖的阿米什人,他們發展成糖尿病也比一般的肥胖人群低很多。原因很簡單,就是得益于健康的食品和體力勞動。
阿米什人不用轎車而堅持趕馬車,并非出于貧窮,而是出于信仰。一百多年來,他們幾乎沒有改變過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這種對美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影響的抵制能力讓世人驚嘆。阿米什人對美國意識形態、都市生活以及科技的成功抵制證明了它強大的保持族群意識的能力。阿米什人有一句諺語:“一個人拼命地趕路,反倒會落到后面。”他們不膜拜摩天大樓和自動化機器,不愿意接受現代文明,馬車幾乎就是他們的一種標志。他們認為“緩慢勝于匆忙”,這是一種與現代人的“時間就是金錢”相對立的人生態度。他們以木工等手藝為生,也要種田、種菜,主要是為了自己和家里的牲畜使用。也有的家庭夏季會到城里賣菜,或者在高速路邊設菜亭,過路人會停車買菜,花上1美元就可以買到18枚散養雞的雞蛋。
雖然阿米什人受教義規定的許多行為與美國法律發生過一次次的沖突,但以“自由”為底線、尊重多元文化的美國政府不但給了阿米什人完全的信仰自由,同時還包容了他們拒絕接受現代教育、拒絕服兵役、拒絕納稅。1972年,3個阿米什家庭因為拒絕送15歲的孩子上學而被當地法院判處罰款5美元,此后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推翻了初審判決,并得到聯邦最高法院的肯定,理由是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信教自由條款比義務教育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可以說,阿米什人是美國公民,卻又是極其特殊的美國公民。這也體現了美國社會強大的包容性。
然而,阿米什人的宗教信仰也經歷著嚴峻現實的考驗。19世紀中葉以后,現代文明的影響日益蔓延,阿米什族群內部發生了分歧乃至幾次嚴重的分裂。分裂源于多種現實矛盾。由于土地價格上漲等外部原因,采用18世紀傳統耕作方式的農場不足以養家糊口,許多阿米什人的生存出現了危機。于是,一些阿米什鄉村接通了12伏特的電力系統,發電機被允許用于特定場合,例如金屬焊接、電池充電、驅動牛奶攪拌機等,但無法使用諸如電燈、電吹風、微波爐、電視機等常用電器。另一些阿米什人迫于生計,離開農場到工廠和建筑工地做工,或者依靠在旅游景點出售手工制品來謀生,族群文化逐漸商品化。對于這種與商業文化的碰撞與妥協,阿米什人深感無奈。
教義規定阿米什人不能與外族人聯姻,因此,他們只能近親通婚,這不免導致了一些遺傳疾病。有些疾病十分罕見,甚至危及生命,使不少地區的阿米什兒童死亡率增高。過去,在阿米什人的宗教信仰中,這被看作是“上帝的旨意”,他們不去就醫,也不接受美國的醫療保險服務。然而,現實逼迫他們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才能延續整個族群的生命。于是,許多父母轉而求助現代醫學來治療自己的孩子。逐漸,阿米什族群對現代醫學也并不采取排斥態度,生病也會去現代醫院,接受手術等治療。他們也開始重視跨族通婚,即與族群外的“非阿米什”人結婚。但是,如果青年人選擇上大學,那么,他們就必須脫離這個族群。如果他們回家探親,家人也不再將他看做是自己人,不與其同桌吃飯。如今,許多阿米什鄉村允許年滿18歲的阿米什子女利用一年的時間走出村莊體驗外面的世界,然后自己選擇,是否愿意繼續做阿米什人。而宗教排他的嚴酷性在于,一旦選擇告別阿米什鄉村,就意味著永遠無法回來,與自己的父母也將是訣別。
人們對阿米什人生活褒貶不一:有的人對這種單純的生活充滿遐想,有些人則笑他們愚昧無知,有的人則懷疑在現代文明的壓力下,這種以宗教信念為支撐的生活方式還能存在多久……以冷靜和批判的態度對待技術理性的現代人,既因現代生活而疲憊,卻又無法舍棄既有的物質享受,這使許多人對阿米什人懷著美好的想象和衷心的贊賞。阿米什人的社區成了美國獨特的人文景觀,而阿米什人則被許多現代人譽為文明社會中的“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