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紀末,地中海世界爆發了一系列大小戰爭。“戰略之父”漢尼拔率領大軍翻過阿爾卑斯山進攻意大利,羅馬與迦太基之間長達16年的第二次布匿戰爭遽然爆發;馬其頓、亞加亞同盟和埃托利亞同盟之間展開希臘人的爭霸戰爭,塞琉古與埃及則在亞細亞半島大動干戈。一時間,地中海世界戰火紛飛,烽煙四起。戰爭的結果令當時的希臘化世界驚訝不已:羅馬勝利結束了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后,兵鋒直指東方。塵埃落定之后,羅馬這個勃興于臺伯河邊的意大利半島國家,締造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囊括地中海的史無前例的大帝國。
這一古代史上的空前奇跡曾引起古今無數學者的好奇與探究,而偉大的史學家波利比烏斯以當事人與見證者的身份首開先河。他那部歷史巨著《通史》洋洋灑灑40卷,詳細記錄了公元前220年至前168年間地中海世界發生的戰爭,并以高屋建瓴的戰略視野分析這些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生的、又看似互不相干的征戰,向人們道出了羅馬勝出的奧秘。
波利比烏斯所生活的年代是一個充滿動蕩的時代。公元前208年,他出生于希臘阿卡迪亞的麥加羅波利斯城一個富裕鄉紳之家。當時希臘化世界的主要政治勢力有馬其頓、塞琉古和托勒密埃及三大王國,還有希臘半島上的兩個主要城邦聯盟——亞加亞同盟和埃托利亞同盟。波利比烏斯早年起就積極參與希臘的政治生活。這時羅馬在希臘化世界的影響日漸強大,發展到足以與馬其頓等強國抗衡的程度。許多反馬其頓的希臘城邦將羅馬視為救星,唯羅馬馬首是瞻。波利比烏斯與其父親極力主張維護自由,獨立行動,而非一味聽從羅馬人的指令。但他們也看到羅馬在地中海世界的主宰地位勢不可擋,不得不順應這一趨勢。公元前168年,羅馬在皮德納戰役中戰勝馬其頓王國之后,索取1000名希臘貴族人質去羅馬受審,波利比烏斯也在其中。這些希臘貴族始終沒有受到審判,卻也未獲準離開意大利。許多人在異國他鄉度過了痛苦的余生,最終回到希臘的不足300人。
與其他希臘人質相比,波利比烏斯可謂幸運無比。他在羅馬結識了埃米利烏斯·西庇阿,也就是那位日后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一舉摧毀迦太基城的羅馬將領。兩人互借書籍,這便是他們那段忘年之交的開始。波利比烏斯才華橫溢,得到西庇阿父親鮑魯斯的賞識。當他的同胞們被監禁于意大利各城市之時,他被鮑魯斯將軍聘為家教,成為埃米利烏斯的良師益友。波利比烏斯與這位年輕的羅馬貴族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友情,“彼此間情同父子”,并通過他進入羅馬上層社會,與羅馬政壇上的顯赫人物有了頻繁交往。波利比烏斯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對羅馬的歷史、憲政、軍事制度和風俗傳統全面接觸和探究,為他日后寫下《通史》巨作奠定了基礎。
在滯留羅馬期間,他仔細觀察了羅馬人的個人和公共生活以及他們的民族特性,并積極參與他們的社交活動。公元前151年,他隨西庇阿出征西班牙,然后又到達非洲,并見過努米底亞國王馬西尼撒。隨后,他不辭辛勞地沿著漢尼拔當年的行軍路線翻越阿爾卑斯山回到意大利,沿途丈量計算漢尼拔的行軍路線,這一切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均有所記載。公元前149年,第三次布匿戰爭爆發。他隨西庇阿出征迦太基,在非洲沿岸乘船考察探險,并為具體的攻城計劃出謀劃策。公元前146年,當陷落的迦太基城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的那一刻,波利比烏斯就站在西庇阿的身旁,記下了西庇阿對迦太基毀滅的慨嘆。
就在同一年,希臘爆發了反抗羅馬的武裝起義,羅馬一怒之下摧毀了科林斯。正在迦太基的波利比烏斯聞訊后迅速返回希臘,盡可能尋求有利于同胞的解決辦法,并使一些希臘藝術珍品免受遭到毀壞或被搬運出境的厄運,贏得了希臘人的感激。希臘人視其為恩人。麥加羅波利斯、曼提尼亞、特吉亞、奧林匹亞等希臘城市都有他的雕像。此后,他繼續周游地中海世界,曾訪問過埃及的亞歷山大、小亞細亞的薩迪斯以及愛琴海上的羅德島等地,直到82歲高齡時方意外墜馬去世。
羅馬在半個世紀中的遽然勃興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在當時的希臘世界引起巨大震動。直至公元前3世紀后期,許多希臘人還將羅馬人稱為“野蠻人”,而羅馬則對那些歷史悠久的希臘城邦滿懷敬仰,對古老的希臘文明頂禮膜拜。那些具有優越感、自恃高傲的希臘人直至被徹底征服后仍不理解命運為何如此青睞原先并不起眼的羅馬人,而他們自己卻不得不最終屈從于羅馬的統治。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波利比烏斯寫下了這部卷帙浩繁的史書,目的就是向世人解釋羅馬在短短的時間里一舉稱霸地中海的奧秘所在,揭示羅馬必勝這一命運的大趨勢。在《通史》開卷的引言部分,他道明了自己的寫作動機:
“我敢肯定,沒有什么人會如此狹隘、冷漠,以至于不想了解,羅馬人究竟是以何種手段、在什么樣的政府制度下,在不到53年的時間里,成功地將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類居住的地方置于自己的統治下。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羅馬何以在半個世紀的時間內一統天下,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波利比烏斯將此解釋為命運的安排。他聲言:“正如命運之神幾乎掌管世間萬物,使它們朝著同一方向、同一目標發展一樣,史學家的使命就是讓讀者們以同一視角來觀察她完成這一總體規劃的過程。”許多史學家認為他在揭示事物的因果關系方面持一種宿命論的觀點。然而,波利比烏斯雖將許多事物的前因后果歸結于命運安排,但他本人是否真的一味相信命運呢?他在《通史》的第六卷中,專門對羅馬的政體、軍事制度和傳統習俗作了詳細的描述和評論,并將羅馬人與其他民族——主要是與迦太基和希臘——做了對比。波利比烏斯諳熟希臘的各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