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和德國兩個歐洲大國在歷史上曾出現幾次恩恩怨怨,在某種程度上對兩國的政治經濟產生過深遠影響。
第一次是指1870年的普法戰爭,由于法國采取阻止德國統一的政策,使普魯士挑起戰爭,結果是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資源豐富的省份,還賠款50億法郎,造成了法國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時,明顯地陷入衰落狀態。
第二次是指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最后法國成為戰勝國,但是由于戰爭始終是在法國一側進行,給法國造成的破壞極大。另外戰爭的結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德國發生了革命,而并不是法國憑借軍事勢力擊敗德國,再加上對《凡爾賽和約》的反抗情緒,使德國對法國產生了強烈的復仇情緒。所以,法國雖然是戰勝國,卻一直生活在恐懼德國和如何防止德國復仇的陰影中。
第三次是指1940—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在僅僅1個月內,就被徹底打垮而亡國。最后,由于其他盟國聯合擊敗德國,法國才得以解放。
總的來說,在上述長達70年左右的歷史中,法國對德國長期奉行敵視、防范和最大限度地遏制的外交政策。
普法戰爭失敗后,法國政府和軍方都對德國采取“復仇”的政策,為此法國除了積極發展經濟和軍事力量外,還加強了外交結盟。由于英國一直奉行均勢外交和“光榮孤立”,迫使法國積極地聯合與德國在巴爾干有尖銳矛盾的俄國,在19世紀90年代結成了法俄協約。而到20世紀初,由于英國的“兩強標準”不復存在,英國已放棄“光榮孤立”,法國又主動與英國修好,結成針對德國的英法協約。與俄、英的結盟確保了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對德作戰的有利地位,最終使法國戰勝了德國,一洗普法戰爭之恥。
一戰以后,為防止德國的復仇,在巴黎和會上,法國力主最大限度地遏制德國,甚至企圖肢解德國。當這種計劃受挫于英國的“均勢外交”后,法國又糾集德國周圍的小國,建立了防范和遏制德國的所謂“小協約國”。但是由于英國的綏靖政策,主導了當時西歐的外交,法國最終未能阻止德國發動戰爭,而且慘敗于德國。
二戰后,法國仍然堅持遏制德國的政策,盡管法國軍隊在擊敗德國的過程中作用不大,但還是在強烈要求下,分得了一塊占領區。當東、西德分裂時,法國在西部占領區的合并、建立完整國家問題上,制造了不少障礙。后來,法德實現和解,共同加入歐共體,雙方的關系日益密切。法國已不再成為德國上世紀90年代完成統一進程中所要逾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