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們造假的能力已經超過了人們辨別真假的能力”,這是出自美國電影《西蒙尼》中的一句對白。如今,各式各樣的“假”存在于人們的周圍,而假新聞已成為當代西方社會的一種社會現象,其漫天飛舞之勢,令人防不勝防,稍不留神,就會落入陷阱之中。著名史學家卜斯丁在其作品《幻象》的“假事件之洪流” 一文中用了如下的引言——朋友帶著羨慕的神情:
“看吶,你的孩子多么漂亮?。 ?br/> 母親:“哦,這沒什么——你應該去看看他更美麗的照片!”
這位母親的回答,夸張但生動地描述出假事件充斥于我們生活之中的情景。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之所系,是其立身之本,同時也是世界新聞界所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而假新聞的出現無疑是世界新聞界的恥辱。
假新聞(pseudo events),又稱假事件,史學家卜斯丁在他的著作《幻象》一書中對它的定義是指:經過設計而刻意制造出來的新聞,如果沒有透過設計安排的過程,可能不會發生的事件。假新聞是有計劃性的,而不是自發性的,它同時也是預發稿,不問真實性只問有沒有“新聞價值”。由于假新聞事件是經過特別安排,通常較一般真實事件來的有趣也較有張力。假新聞之所以會大行其道,就是因為媒體與消息來源間的共生關系所導致。
假新聞之所以大行其道的原因,從傳播學角度分析,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假新聞客體,即假新聞本身;假新聞主體,即造假者與傳假者。就假新聞客體來說,假新聞的產生與假新聞涉及事件的新聞價值、模糊程度等有關;而從假新聞主體來看,主要是由于媒體急功近利,一味追求轟動性效應以及增強報紙的吸引力,同時利用了公眾的獵奇心理而產生的。如果從新聞工作者制造假新聞的動機著眼,西方社會的假新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 媒體由于服從于某種政治需要制造、報道假新聞
二戰期間,英國一座秘密電臺“大西洋德語短波廣播”常在新聞節目中,將真新聞和假新聞混在一起播出,目的是在德國制造混亂,散布恐慌情緒。例如,在1943年10月的一次廣播中,它將兩條真消息和兩條假消息混雜在一起播報。其中一條假消息是:法蘭克福市各醫院住進了650名市民,因為他們喝了有毒的自來水。消息播出后,在當地引起了普遍的恐慌。
當時,德國“哈哈爵士”廣播的新聞和解說節目是其秘密電臺中影響最大的節目?!肮羰俊泵刻焱ㄟ^設在柏林市郊的短波發射臺向全世界播送15分鐘的英語新聞,時間不固定。他故意將短波頻率安排在非??拷麭BC短波頻率的地方,以誤導聽眾,讓人以為這是BBC的廣播。他用一口流利而純正的英語與聽眾進行親切的交談,并不時地播報一些關于戰爭局勢的假新聞。在英國,竟有1800萬臺收音機收聽他的廣播,除了少數人之外,大多數人竟成了他的忠實聽眾。
類似的例子在二戰中不勝枚舉,后來甚至發展成為一種借由廣播為媒介的心理戰術被廣泛應用。再如,1943年8月15日至18日,德軍大批西線部隊向東線集結,其間必須經過一個名為馬格登堡的小鎮。為了制造混亂、阻滯德軍集結,盟軍設立的秘密電臺“德國之音”精心設計了“緊急通告”:“為了德意志居民的安全,元首已撥出專列等候在馬格登堡車站。登上這列車,你將會被載往一個難以聽到隆隆飛機聲的理想所在。在馬格登堡,元首已為你備足了免費的食品、衣物、飲料和巧克力。居民們,放心地向著馬格登堡進發,祝你平安?!痹S多人放下了原本攜帶的衣物食品,徒手向著馬格登堡涌去。其實這里根本就沒有什么衣物食品和列車,居民們將這里擠得一塌糊涂,不少人擠死擠傷,德軍也無法按時集結。
這種新聞工作者或媒體為了服從組織需要、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而不顧客觀真實,不記社會效果公開做虛假報道的行為,就好比“狼來了”的故事,也許前幾次人們會相信,而漸漸地人們就不會再信以為真了,而到那時,也許媒體失去的就不僅僅是公信力了。
二、 新聞工作者或媒體出于追求史料轟動制造、報道假新聞
1983年4月20日,《明星》雜志首先長篇連載長達60卷的《希特勒日記》,一時間全世界為其轟動,人們紛紛搶購雜志以一睹這位二戰罪人的內心獨白。緊接著,英國著名報紙《星期日泰晤士報》也花大價錢買下來長篇連載。然而許多專家卻對此表示了懷疑,有專家稱二戰時,希特勒總是忙到快天亮才去睡覺,從來沒有記日記的習慣,此外,與他共事多年的人也從未在回憶錄中提到過《希特勒日記》。一些歷史學家指出日記上的一些記載明顯牛頭不對馬嘴,違反史實。
1983年5月,當時的西德檔案館、西德刑事和聯邦材料檢驗局終于對《希特勒日記》進行聯合調查。1983年5月6日,西德科學家們宣稱這些日記全屬偽造。手稿是由4種墨水寫成,然而沒有一種在二戰期間被使用過。通過測量墨水中氯化物的蒸發,科學家們鑒定出這本寫于1943年的日記實際問世時間才不到一年。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星期日泰晤士報》宣布不再刊登《希特勒日記》,兩名責任編輯被迫辭職?!睹餍恰冯s志則把這一切賬都算到了《希特勒日記》的發現人——新聞記者杰丹·黑德曼的頭上,控告他詐騙出版社財產。經過長時間的審訊,黑德曼最后吐露了日記的來源。
原來,所有這些日記,都是黑德曼跟斯圖加特市的一位古董商人、造假大師肯拉德·庫賈買下的。此人在西德經營一家納粹紀念品專賣店,當然,里面大多數紀念品都是他偽造的,包括希特勒的詩、納粹密件、像章等,但普通人絕對看不出來。當納粹舊物愛好者杰丹·黑德曼看見柜臺里展出的三冊貼有希特勒私人標記、系著黑緞帶的《希特勒日記》,他驚住了。記者的新聞敏感告訴他,如果這些日記是真貨,那他絕對能創造新聞史上的吉尼斯記錄!黑德曼相信——或者寧愿讓自己相信這些日記是真的,他當即將它們全部預訂了下來,以每冊8.5萬馬克的價格付酬,并要他不要對外張揚,而是一致宣稱日記的來源是一位逃到南美的希特勒前副官。于是庫賈總共花了整整3年時間,關在家里創作了這長達60冊的假《希特勒日記》。
此事一經敗露,《明星》周刊銷量大跌,而這一愚弄了全世界新聞媒體的報業大丑聞也使得人們對以后出現的所謂“史料”抱以極其謹慎的態度。我們都說,歷史是最不會騙人的事實,而媒體報道“假史料”的出現不禁讓我們產生質疑:難道新聞只是文字游戲嗎?
三、 新聞工作者或媒體為滿足人們對科技的遐想制造、報道假新聞
2002年10月8日,美國《世界新聞周刊》刊登了一則名為《3000年前女木乃伊出土后懷孕了》的消息,并且配有新聞圖片——一具“懷孕”的木乃伊。消息中描述到:木乃伊的看守者坦承自己難以抗拒女木乃伊的美色,不禁對她表達愛意,致使其懷孕。某科學家指出,這具已死去3000年的木乃伊仍能受精懷孕,或許浸泡這具木乃伊的液體具有神奇功效,并且科學家經過檢查后已斷言胎兒是一名女嬰。整個消息言之鑿鑿。
這是一則很有趣的假新聞,因為稍有科學常識的人都會知道一個死人是不可能懷孕的,更別提是一具被掏空內臟(包括子宮)的干尸!至于那張假新聞圖片,后來經過查證,照片的原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之一的埃及的國王King Sethos(有時稱作King Seti)一世,也是木乃伊中第一個雙手掌貼前胸的國王。他是第19王朝的國王,墓地曾被盜且木乃伊本身遭到損壞,隨后在第21王朝得到修復。很明顯,這具所謂的女木乃伊孕婦正是現在被存放在埃及開羅博物館的埃及國王King Sethos一世的木乃伊。
再如,2001年7月22日有報道說,美國醫生懷特將赴烏克蘭操刀換人頭。據懷特透露說,經過近30年的實驗,換猴頭手術已經達到了絕對嫻熟的程度。在最后一次移植猴頭手術中,兩只互換了頭的猴子在手術結束后6個小時內就蘇醒過來。這則假新聞因為寄托著人類換器官的夢想,很能迷惑一些讀者,也會迷惑一些編輯。但僅過3天,一位留美生物學博士在網上揭露,有關懷特醫生“換頭術”的最早報道出自1979年6月5日的美國超市小報《全國探究者》,所言全部不真實。
有人說問題只能歸咎于某些媒體編輯當年上生理課時常走神,但我認為至少我們的智商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新聞工作者或媒體為了滿足人們對科技的遐想而制造、報道假新聞,使得科技新聞正在走娛樂化的道路,而我們的泛娛樂化時代是否已經到來?
四、 新聞工作者或媒體為迎合受眾的情感需要制造、報道假新聞
1980年,《華盛頓郵報》女記者珍尼特·庫克曾杜撰了一個令人揪心的故事:一個年僅8歲的海洛因吸食者男孩吉米,一個在華盛頓貧民區內飽受猖獗毒品交易摧殘的受害人。他成長于毒癮、暴力和絕望之中,小小年紀就在其母親的同居男友教唆下染上毒癮。故事寫得非常精彩、感人,讀者常常在閱讀時流下同情的淚水。這篇報道因此而獲得了最負盛名的普利策新聞獎。然而正所謂樹大招風,小吉米吸毒的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震動,很多人要求珍妮特·庫克說出這個男孩的所在,好讓他能得到社會各界的救助,美國華盛頓警方則要求報社提供吉米的真實地址,以便調查。幾百名警察和便衣在報社提供的地區偵查了3個星期,沒有發現這個叫吉米的8歲吸毒小孩。這篇編造的報道露出了馬腳,她被報社開除,并勒令退回獎品。事后,珍尼特·庫克發表聲明承認“《吉米的遭遇》這篇報道基本上是杜撰的”。她在辭職聲明中說:“我從來沒有遇見或訪問過一個有海洛因毒癮的 8 歲孩子。1980 年 9 月 28 日《華 盛頓郵報》刊登的文章是一次使我深感遺憾的嚴重歪曲。我向我的報紙道歉,向我所從事的職業,向普利策獎金委員會和追求真理的人們道歉。 面對真理,我今天已提出我的辭呈。”自此,美國沒有一家媒體敢雇用這位聲名狼藉的女記者。因為她的任何作品,都可能被人調侃地質疑:“這篇是真的還是假的?”試問哪個報社消受得起?
然而我們不能否認珍尼特·庫克編造的故事是成功的,因為它成功地賺取了讀者的眼淚,它迎合了人們同情弱者的情感需要??墒钱吘剐侣劜皇呛喓唵螁蔚墓适?,新聞永遠是以其真實性立足的。失去了真實性,它可以是一則浪漫的故事,也可以是一部科幻電影,但絕不再是一則新聞。
五、 新聞工作者為謀私利放棄職業操守制造、報道假新聞
2003年5月,大名鼎鼎的《紐約時報》自揭傷疤,主動披露該報記者杰森·布萊爾剽竊及編造假新聞的丑聞,并將其開除,同時主動向讀者、不真實新聞的受害者和被剽竊者道歉,也向“有良知的專業新聞從業人員”道歉,并鼓勵讀者專門針對此事來函來電指正。6月,《紐約時報》發表聲明說,該報執行總編豪威爾·瑞恩斯因受到其部下年輕記者剽竊他人作品丑聞影響,而被迫宣布辭職。與此同時,《紐約時報》總編輯杰拉爾德·博伊德也宣布辭職。
據介紹,杰森在實習期間就通過不斷炮制虛假新聞,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從一名小小實習生被提拔為報道國內新聞的重要記者。而后,杰森一直在紐約布魯克林居住,但是他卻通過使用手機和電腦與報社聯系的方式,創造了其正在外地四處奔波、辛勤工作的假象。從《紐約時報》發稿記錄上看,馬里蘭州、西弗吉尼亞州、俄亥俄州、德克薩斯州等地都留下了這位年輕記者那“勤奮工作的足跡”。自從2002年10月升任國內新聞記者后,杰森總共發表了73篇文章,其中竟有至少36篇“存在各種抄襲問題”。最終,在《舊金山快報》質疑這位大記者可能“剽竊”該報一篇有關失蹤美軍的新聞報道后,杰森向上司提出了辭呈。
此事成為《紐約時報》創刊152周年來爆出的最大丑聞。美國其他主流媒體對此也紛紛予以大篇幅報道,并且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而《紐約時報》的一系列動作,卻也在讓人們感到欽佩和感慨的同時,更希望這家世界印刷媒體的龍頭老大通過這次事件能重振雄風。
2003年5月,《紐約郵報》承認,該報一名自由撰稿人的作品是通過對《國民問詢》雜志上的一篇文章進行抄襲后得來的。
2004年3月,《今日美國報》在頭版刊登一篇文章,承認該報的一名明星記者杰克·科利在最近10年間至少憑空捏造了8篇重大新聞,另外還從其他媒體剽竊了很多當事人的談話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