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它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其中,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亞特》等。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后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然而,無論它是哪種類型,也不管它處于何時何地,文學都有其共同的特點:主體性強,個性突出,虛構與夸張并存。
而對于歷史是什么,歷史學又是什么?史學界向無定論,但總體的思想不外乎認為歷史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歷史學則是一門科學。首先,這是由它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所決定的。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這些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其次,這與它所承擔的任務有莫大的關系。歷史學的任務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因此一部作品要能成為一部好的歷史著作,則必須具有如下特點:如實敘述,不偏不倚。
如此看來,文學與歷史具有根本之不同,兩者根本不能融合。但是,古今中外,任何優秀的歷史著作乃至文學作品都文字優美,發人深省,令人震撼。中國文化的文學與歷史更是難分彼此。《史記》、《漢書》等史書廣受歡迎的重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