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林伯渠和鄧子恢互換兒子的故事,曾在中南海一度傳為美談。
兩家妻離子散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轉移。
時任中央財政部部長的林伯渠奉命隨紅軍主力行動,妻子范樂春因剛分娩不久,被安排在蘇區開展斗爭。時任中央財政部副部長的鄧子恢和項英、陳毅、瞿秋白等人,也都奉命留在了蘇區。
當時鄧子恢的妻子黃秀香,也才分娩三天。因有很多工作刻不容緩,她毫不猶豫地將剛出生的兒子交給了自己的好友范樂春代為照管,隨后便投入了緊張的工作。
范樂春接受了戰友的重托,用一塊花布將自己的孩子和黃秀香的孩子包裹結實,一個掛在胸前,一個背在身后。揮淚告別了即將遠行的丈夫,隨后騎馬連夜從瑞金趕往百里之外的會昌。
范樂春到了會昌以后,眼含淚水把兩個男嬰托付給了堂兄范美宏、郭發仔夫婦,并告訴他們:“這兩個孩子一個姓林,剛出生14天,是我的兒子;另一個姓鄧,剛出生3天,也是紅軍的兒子。”她懇請他們在兵荒馬亂中,救孩子一命,想辦法將他們撫養成人。然后就匆匆騎上戰馬,追趕紅軍部隊去了。
黃秀香在處理完自己手頭的事后,也緊跟著紅軍小分隊向贛南轉移了。在行進途中,他們遭到了敵人伏擊,紅軍小分隊寡不敵眾,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紛紛倒下。腿部受了重傷的黃秀香不幸落入敵手,并最終被敵人殺害。她就義時,年僅24歲。
而林伯渠的妻子范樂春,也在轉戰中因過度勞累,染上肺結核而去世。
將其中一個孩子送人撫養
兩位紅軍母親相繼去世后,她們留在中央蘇區的兒子,命運同樣坎坷。紅軍主力剛一撤離,國民黨軍便殺氣騰騰地闖入了中央蘇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清剿”行動,他們四處搜查紅軍傷病員,就連紅軍的孩子也不放過,揚言要對紅軍斬草除根。范樂春的堂兄范美宏只得連夜用籮筐挑著兩個孩子,帶領家人躲進了深山老林。直到搜查高潮退去,他們才戰戰兢兢地返回村里。
范美宏家原有一個女兒,經濟狀況本來就很拮據,如今一下多出兩個男嬰,無疑是雪上加霜。恰在這時,鄰居王二嫂家來了一位家住洛口鎮的農家婦女。眼看兩個孩子餓得可憐,她就主動表示愿意幫助喂養一個。為了讓孩子能夠活命,范美宏夫婦迫于無奈,只得將哭鬧得最為厲害的一個孩子送給了對方撫養。誰知這位農婦也是個苦命人。不久,她的丈夫患了不治之癥,撒手人寰。為生活所迫,她又改了嫁,同時又將孩子轉送給了漳埠的一位農婦。再后來,漳埠的那個農婦也遭遇了不幸,又將孩子轉送給了靖石的一戶人家。就這樣轉來轉去,這個男孩最終流落到洛口鎮一戶姓賴的人家。
賴兆枝夫婦結婚多年,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盡管家境貧寒,但仍盼子心切。他們高高興興地將這個孩子抱回家,并為他取名叫賴亞平。然而,5歲那年的一天,賴亞平到山上去放牛,不慎跌斷了腿,由于無錢醫治,從此落下了殘疾,成了跛腳。
為使賴亞平將來能有一技之長以養家糊口,賴兆枝夫婦便在他11歲那年,將他送到了一個裁縫店學習手藝……
鄧子恢和黃秀香夫婦所生的兒子,則一直跟在范美宏和郭發仔夫婦身邊,名叫范宜德。9年以后,范美宏不幸病故。隨后,范美宏的親生女兒也不幸夭折了。
此后,家中就只剩下范宜德和郭發仔,經濟狀況更加困難。但郭發仔依然想方設法掙錢,支持兒子上學讀書。范宜德也很懂事,考試成績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為了養家糊口,范宜德稍大一些后,郭發仔就托關系把他送進了一家傘廠當學徒,后來又轉到煙廠當學徒。
鄧子恢在完成掩護紅軍主力突圍的任務后,奉命和瞿秋白、何叔衡等一起帶領一支紅軍小分隊向福建方向轉移,最后到達閩西革命根據地。當他獲悉妻子黃秀香已經犧牲的消息后,極為悲痛。一年后,他與女戰士陳蘭結為夫妻。
找回兩個孩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林伯渠擔任了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鄧子恢擔任華中軍政委員會主席,兼第四野戰軍第二政委。1949年夏,鄧子恢偶然得知自己的一位老部下在駐贛州某軍任政委,就寫了封信,請他幫忙尋找自己和林伯渠15年前留在江西鄉下的孩子。
老部下不負所托,很快就找到了這兩個孩子。兩個孩子很快就被送到武漢。鄧子恢見到這兩個孩子后,十分高興,他撫摸著兩個孩子的腦袋,看來看去,笑著問道:“你們兩個,到底哪個姓鄧,哪個姓林?”
兩個孩子起初都是一愣,不知該怎樣回答。這時,送孩子來的人上前一步,指著孩子向鄧子恢介紹說:“首長,這個叫賴亞平,應該是您的兒子,這個叫范宜德,應該是林老的兒子?!迸阒鴣淼姆睹篮甑闹秲?,也在一旁點頭稱是。
隨后,鄧子恢便為賴亞平起了個新名字,叫鄧蘇生。緊接著又打電話給在北京的林伯渠:“你兒子找到了,此刻他就在我家里。”林老一聽到這個消息,也是十分高興,他讓鄧子恢盡早將兒子送來北京。
陳蘭是個細心人,她在仔細觀察了一番后,總感覺鄧蘇生不怎么像鄧子恢,范宜德的模樣倒是與鄧子恢有些相似。她建議化驗一下血型,等弄清真相后再送。鄧子恢卻覺得自己已經有好幾個兒子了,可林伯渠才只有一個男孩,他不想將腿腳有毛病的賴亞平送給林伯渠。所以,他就對陳蘭說:“我看也別化驗血型了,就把范宜德送給林老吧!再說,我們共產黨人的孩子也不是什么私有財產,他們都是革命的后代。”
孩子越來越大,父貌日顯
兩個月后,范宜德被送進了北京中南海,林伯渠家中陡然增添了無限歡樂。林伯渠也給他起了個新名,叫林秉蘇,意思是要他秉承蘇區的優良傳統。幾天后,又送他進了育才小學讀書。
1952年底,鄧子恢被調到北京工作。鄧子恢來京后,先是擔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不久又擔任了政務院副總理,主抓全國農林口的工作。于是,他們全家也住進了中南海。
林秉蘇沒有想到會在中南海見到鄧蘇生,兩個患難兄弟經常在一起學習、玩耍,有著說不完的話。
孩子越來越大,父貌日顯。一天,朱德、彭德懷突然叫住林秉蘇和鄧蘇生,樂呵呵地對他們說:“秉蘇,你到底是誰家的崽啊?我們怎么看你長得有點像鄧老???”“蘇生,怎么你長得那么像范樂春啊?”還有一次,他們竟然拉著兩個孩子當著鄧子恢的面說:“你們兩家準是搞錯了!你看秉蘇越長越像你,蘇生倒越長越像范樂春了嘛!”
面對眾多疑惑,鄧子恢總是反復解釋:“不會錯,不會錯!”
林伯渠與鄧子恢換回兒子
1953年秋天,鄧子恢赴南方考察,路過瑞金時,他想起了當年范樂春堂嫂一家撫養紅軍孩子的恩情,就抽空寫了一封信,還買了一塊布料,托瑞金縣委書記轉交范樂春的堂嫂郭發仔,并向她轉達問候之情。
鄧子恢的這一封信、一塊布料、一句問候,給郭發仔帶去了莫大的溫暖。她沒有想到,5年后,身為共產黨“大官”的鄧子恢,還一直掛念著她這個孤老婆子。頓時,她的內心受到了強烈震動,一種內疚感油然而生,久久得不到安寧。
郭發仔后悔當時對前來調查的人沒說實話。那年,范樂春留下的兩個孩子都缺奶喂,大哭不止,一家人焦急萬分,最后將哭叫得最為厲害的那個孩子送給了別人,而且去向長期不明。此后,他們就把留在身邊的這個孩子當成是范家的血脈來撫養了。
解放初期,為了能對得起范樂春離別時的叮囑,郭發仔及其親屬面對調查人員的種種詢問,始終隱瞞了真相,一口咬定范宜德就是范樂春的兒子。而此時此刻,她覺得應當說明真相,讓孩子盡快回到親生父親的身邊……
1954年春節來臨,中南海里張燈結彩,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鄧子恢和林伯渠兩家人聚在一起,舉行了一個溫馨、感人的換子儀式。(摘自《黨史博覽》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