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昊1967年出生于西安。上到高三時,陸昊就顯示出超越同齡人的成熟,書寫出人生中的第一個“第一”:18歲入黨,成為“文革”后西安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一個中學生共產黨員。入黨時間,比他父親還要早。
未參加高考,1985年,陸昊以省市兩級優秀學生干部、西安市唯一的中學生黨員、共青團西安市委唯一一名中學生委員的身份,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厲以寧成為他的導師。
陸昊的視野,從西安延伸到了北京。
最年輕的國有企業一把手
進校一年不到,陸昊就躋身北大學生會的主要干部行列,并成功組織了北大首次“團員之家”的大型活動;而身材勻稱、長相帥氣的他還是當時燕園的“舞林高手”。他的一位同學回憶說,“舞姿專業,很受異性關注。”
北大87級中文系的一名女生到現在還記得期間由陸昊組織的一次校園集體舞大賽,并稱贊“這是一次出色的文藝和交際活動”。
進校兩年不到,陸昊經過直選成為北大學生會主席,這是“文革”浩劫之后,北大第一位通過直選產生的校學生會主席。未名湖畔的這座著名學府,歷來是俊杰薈萃之所,當選“青年領袖”時,陸昊剛滿20歲。
從北大畢業后,陸昊被分配到北京清河制呢廠工作,歷任廠長辦公室干部、下屬“金時代呢絨時裝廠”副廠長、“清河制呢廠”廠長助理、副廠長等職。與此同時,陸昊還繼續跟隨厲以寧攻讀經濟學碩士學位。
1995年,年僅28歲的陸昊領命出任連年虧損、有著5000多職工的制呢廠廠長,成為京城國企中最年輕的一把手。
不到三年時間,陸昊掌舵下的制呢廠迅速扭虧為盈,并且超額完成多項指標,他本人也因此當選1998年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并升任北京市紡織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常委、董事、副總經理。
最年輕的正廳級干部
32歲這一年,陸昊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正廳級干部,擔任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主任一職,之后陸昊“更是把一套先進理念注入中國智力資源最集中、最具活力的中國‘硅谷’”。
中關村緊鄰陸昊的母校北京大學。陸昊到任后即發動了一系列的“創新”運動:國內第一家有限合伙的投資機構、第一家不核定競爭范圍的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占注冊資金比例百分之百的企業、第一家外商與自然人合資的合資企業相繼創立。
陸昊的政績在中關村內的眾多企業中有口皆碑。位于北四環理想大廈內的一家著名電子企業品牌負責人曾多次向陸昊匯報工作,她對陸昊的評價是:“年輕有為,工作嚴肅,作風果敢,創新意識強。”
將5000多人的國企扭虧為盈,使中關村成為最具活力的中國“硅谷”,這兩項令人矚目的政績使陸昊名聲大震。
最年輕的部級高官
三年后,陸昊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2003年,35歲的陸昊當選北京市副市長。這樣年輕就擔任如此高職,不僅在北京絕無僅有,在全國范圍內也獨此一例。
2002年3月,陸昊低調前往中國長江三峽總公司掛職鍛煉,擔任總經理助理。十個月后,陸昊就任北京市副市長,兼任市委工業工委書記、市經委主任等要職。
擔任副市長的陸昊主要分管北京市工業、安全生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和信息化方面的工作。2006年5月18日,北京房山史家營鄉蓮花庵第六煤礦發生礦難,陸昊深夜到達現場,在得知媒體采訪受阻時,向媒體承諾:營救工作會全程向媒體披露,全程接受媒體監督,全程通報重要進展。
當晚,現場專門用警戒線拉出一塊采訪區,專門提供一個休息室,供整夜守候在現場的記者發稿和休息,并請記者和現場工作人員一起吃盒飯。他和工作人員徹夜呆在臨時指揮部里,指揮部署救援工作。
在任副市長的第六個年頭,2008年5月,41歲的陸昊接替他的北大校友胡春華,出任擁有7000多萬青年團員的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41歲的陸昊,又創造了中國正部級干部年齡的新低。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