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4日的電視連線中,看到剛從珠峰大本營撤下來的張泉靈到達震災一線,穿著一身深色的運動服,散發,清瘦,不施鉛華。她正在做都江堰打通前往汶川國道213線的道路塌方的現場報道,可她拋出來的問題先把人嚇了一跳:為什么我們看到現場閑著的人比干活的還多?接下來的回答詳盡介紹了213國道特殊的地理環境及對工程進度的制約。整個報道干凈、利落,滴水不漏!
15日清晨,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播放了張泉靈前一天晚上報道武警從廢墟中救人的場面。她站在現場,語調因為急切而有些高亢,一個在樓板和樓梯下壓了60多個小時的婦女被營救出來。
當主持人與現場的張泉靈連線時,看得出經過一晝夜連續工作之后的張泉靈面有倦容,聲音略帶沙啞。她在都江堰的搶險救災指揮部出鏡,先帶觀眾進入了武警部隊的帳篷,巡視一圈以后,馬上甩出問題:大家可能要問,看了半天,怎么沒看到床呢?戰士們的床在哪兒呢?他們在哪兒休息呢?大家注意這一排排的馬扎,這就是戰士們的床!自打他們進入都江堰,他們就不歇不睡,連續作戰,實在累了就坐在小馬扎上打個盹兒。
新聞強調的是細節,她把鏡頭對準一排排空蕩蕩的馬扎,竟要比拍攝武警戰士困倦身軀的特寫更加有力!隨后,她在現場繼續向觀眾展露著她捕捉到的細節——她請觀眾注意她腳下潔凈的馬路,然后說:盡管經歷著地震,這座城市的環衛工人依然在一大清早堅持保潔,這座城市的秩序并沒有因災難而打破。
一輛消防車劃過鏡頭,她立刻就借著鏡頭說:在都江堰,很多的生活常識在發生著改變,比如說我們平時聽到消防車的警報都會想:你看,出事了!然而在都江堰,有消防車和救護車駛過,人們就會想:又有生命獲救了!
最后,鏡頭停在街道中央的一處仍在不停轉動的水車雕塑小品上,張泉靈說道:都江堰是一個與水關系密切的城市,這個水車似乎在告訴我們這座城市恢復正常生活的愿望。
這一連串的報道一氣呵成,俯仰皆文章!她不止是一位冷峻敏銳的觀察型報道者,更是一個心思縝密的感受型報道者。她從周遭的點點滴滴中還原了一個真實可感的都江堰,一個身處山崩地裂卻依然頑強挺立的都江堰。
15日下午4點,張泉靈和她的報道團隊冒著不時發生的余震,徒步9個小時到達汶川漩口鎮,向公眾報道那里的群眾和救援部隊面臨缺少糧食、帳篷、消毒藥物和通訊不暢的困難……
這個北大德語專業畢業的才女,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成熟篤定、充滿關切的報道者。她以獨到的視角切入災難現場,以女性特有的溫柔與細密發掘災難中人性的溫暖。她身上那種從容不迫的定力,除了功力深厚以外,還有一種舍我其誰的使命感。
記者問起她在災區采訪的日子里是否會經常流淚,張泉靈說:“在這里,你才知道‘化悲痛為力量’不是一句空口號。令人感動的事情、感動的時刻太多太多,你經常會熱淚盈眶,卻不會有時間號啕痛哭,每個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會被觸動,但看到大家都在付出全部力量救助他人,自己的內心會立刻充滿力量。”
(摘自《中國婦女》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