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
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輕輕伸出的一個手指頭,震驚了世界—中國人民解放軍裁減員額100萬。
一次從上到下的“立體震蕩”
1985年,中央軍委正式作出裁軍決定后,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的團級編輯袁厚春去了武漢大學作家班進修。
在武漢,他經歷了原屬11大軍區之一的武漢軍區被撤,看到被裁掉人員的傷感氣氛。
一天晚上,武漢軍區創作組一文職干部到了袁厚春的宿舍,往床上一坐就埋頭抽煙,兩眼通紅,面色憔悴,像是幾天幾夜沒有睡覺。
袁厚春說那個被裁掉的軍官,老家在河南一個地區,奮斗了半輩子終于調到武漢,老婆、孩子辦理了隨軍。
但武漢軍區一撤,創作組也要被撤,他需要回老家安排工作,一家人都得回去,那個軍官覺得自己無法跟老婆、孩子解釋,感覺是天塌了下來。
1986年春節那個寒假,袁厚春開始采訪這個歷史性事件。拿著軍委辦公廳的介紹信,袁厚春先后到總政、總參,以及各大軍區進行采訪,獲得了第一手材料。
早在1984年11月1日,中央軍委委員被召集到北京開會,會上,鄧小平提出裁軍100萬,并陳述了他的理由。首先是機構臃腫,每個軍區的領導班子有十幾名二十名之多,鄧小平幽默地說:“打麻將都得湊好幾桌。”而且結構不合理,官兵比例是1比2.6,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當時中國軍費很少,而軍隊人數太多,直接限制了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戰斗力的提高。
另一個裁軍的理由是基于對國際形勢的判斷,短期內不會發生大的戰爭,“即使戰爭爆發,我們也要消腫”。
這是一次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的“立體震蕩”。經過這次裁軍,原先11個大軍區合并成7個,減少軍級以上單位31個,撤銷師、團級單位4050個,縣、市人武部改歸地方建制。
昆明軍區與成都軍區“撤留之變”
原昆明軍區司令員張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