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家開發(fā)銀行副行長、前證監(jiān)會副主席王益被雙規(guī),曾有人這樣形容他:一個少年得志、宦海沉浮的副部級高官;一個呼朋喚友、翻云覆雨的資本江湖大佬;一個附庸風雅、極盡聲色的票友……在爭議多年后終于東窗事發(fā)。
在沒有出事以前,這位國家開發(fā)銀行的副行長以極其活躍的形象出現(xiàn)在各個舞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兼職教授、不識譜的音樂家、證券行業(yè)的資深專家……他身上這么多的光環(huán),使他截然不同于一般人心目中的官員。
學者名聲
1998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初創(chuàng)時期,按照一位光華老師的回憶,“當時缺乏一切”。既缺乏老師和學生,甚至連教育部的管理都付之闕如。王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以證監(jiān)會副主席的身份去當光華管理學院的兼職教授的。
“他對學者身份很看重,并非像有的官員一樣,上課純粹是走過場。”按照這位老師回憶,無論是當時還是多年后,王益的課都上得不差,“他備課很認真”。
1999年,光華管理學院的EMBA課程初創(chuàng),當時中國大多數(shù)院校對EMBA教育都很陌生,之前只有美國某高校辦過相關課程,而且以失敗告終。
當時上什么課,大家都很茫然,只是隱約覺得,中國已經處在全球化的關鍵時刻,無論是企業(yè)還是企業(yè)家,都面臨高速發(fā)展和全球化的挑戰(zhàn)。而王益因為在證監(jiān)會研究過資本市場,加上經常出國考察,“他的一些課程講得很像樣”。一位早期的EMBA學員還記得,王益的有些課程案例信息量很大,很貼合實際情況,“他后來講全球化時代的企業(yè)并購,很生動。他還講過WTO時代的中國金融業(yè)發(fā)展,也有一定的說服力。”
可在一些經濟學家眼中,早年學習歷史,后來在西南師大才開始讀經濟學博士的王益,經濟學功底其實很差,“是個水貨”。特別是一些需要數(shù)學功底的經濟學模型類的東西,“我們在那里說著講著很熱鬧,他卻一點也不通,有時候還喜歡插話。”這位經濟學家發(fā)現(xiàn),“他是那種在任何場合都要以自己為中心的人。”
當時王益的身份對北京大學的EMBA招生起了很大作用。開始時,他擔任金融班的班主任,學生以企業(yè)家為主,而且很多是知名企業(yè)的,王石、李寧都是第一批學員,“很多學員,是沖著他證監(jiān)會前副主席、國開行現(xiàn)副行長身份來的。”大家覺得,可以聽到一些資本市場上公司運作的真實經驗。
一位經濟學家聽過王益的公司治理課程,覺得他最大的問題,“他并不懂得公司治理,可他按照自己早年下海的一些感想,把公司當成了一種獵取金錢的工具。”他覺得聽王益的課程,獲得的不是學理上的清晰化,而是聽取了一些“野蠻的個案”,或者一些有爭議的手段,“感覺臺上講課的不是一位副部級官員,而是一位混跡江湖的老大。”
隨著光華的逐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海歸經濟學家在這里授課,王益的經濟學功力越發(fā)顯露,可是他依然自信,光華也給了他極高的待遇。
交往與人脈
王益早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在學校短暫擔任助教后進入中央顧問委員會辦公廳,在那里工作長達7年。據(jù)王益身邊的人介紹,他的不少人脈是那個時間段積累的,“省級以上的干部包括秘書,王益很多都很熟悉,可以直接打交道。”
據(jù)說王益積累人脈的方式,很讓對方舒服,并不突兀。一位曾和王益打過數(shù)次交道的人說:“初次見面,他給對方留下的印象一定很好。”
和王益熟悉的一位經濟學家說,“他網羅了一大幫人在他周圍,并不僅僅是單純的利益組合,而是靠自己的一定的人格吸引力。”他一方面對下屬很嚴格,另一方面又給以很好的回報,“不少云南本地的人才,都被他帶到了外面的一些重要崗位上。”
這位經濟學家說,被王益帶出來的官員,都和他有共同的行事風格,“做事情膽子大”。
性格決定命運
一位王益的朋友說,“他的那種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性格體現(xiàn)在很多細節(jié)中。許多在光華的學員還記得王益的穿著打扮,相比起其他穿著閑散的老師,他的打扮正規(guī)而時尚,“經常打領帶,甚至還有領結。”而且他很喜歡名牌,經常說自己的某項穿戴是某個頂級品牌的限量版,“這點和一般官員很不一樣。”
上述那位和他很熟悉的經濟學家開玩笑說,記得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北海的仿膳餐廳,打著領結的王益進來后,他一時誤以為是餐廳的服務員,結果王益瞪了他一眼,沒有理他。
近年來,王益經常混跡于各種人群,穿著也越來越隨意。這位經濟學家還記得王益有一次穿著西裝短褲出場,上面卻是正規(guī)的西裝領帶,頗搞怪,“可是他自己卻覺得,穿得很時尚。”
與此同時,王益越來越不按照一般官員的牌理出牌。他會召集一幫朋友出外旅游,而且去的都是不容易到的地方。2002年,他和一群券商、公司老板去西藏旅游,據(jù)說就是那次旅游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作曲才能,他哼的曲調被同時出行的公司老總稱之為最容易上口的美妙歌曲。從此他添加了一項愛好,用電腦作曲兼舉辦音樂會。
只有了解王益很深的朋友才明白,王益的多才和夸夸其談背后,隱藏的是放肆、虛榮和驕橫的性格。一位經濟學家和王益交往不久,就收到王益贈送的自己主編的若干本證券行業(yè)的著作。這位常年在美國的經濟學家不懂事,與王益開玩笑,說他分析的是“初級市場”,王益當場就給了他臉色看,說他從國務院證券委辦公室做起,還在海南涉身股市,又做了證監(jiān)會副主席,“關于證券的行業(yè)規(guī)則,沒有人比我更熟悉。”說這話時,傲慢的神情、嚴肅的口氣,都給這位學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也許正因為這種自以為是,才導致他在證券業(yè)的翻云覆雨越來越嚴重。
(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