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標又當了一回“第一”
在福布斯公布的亞洲48位慈善英雄中,陳光標的名字在中國大陸排第一!
這一回的“第一”不同尋常,在汶川地震中,他和員工親手挖出243個人。
5月12日,汶川地震傳到了武漢,正在那里開會的江蘇黃埔投資集團董事長陳光標,立刻將董事會改成抗震救災部署會。會上,大家一致同意,立刻抽調公司的60臺大型機械,馳援災區!
奔赴災區的途中,坍塌下來的泥石流堵塞山路,無法前行。陳光標憑借自己多年從事拆遷工程的經驗,指揮推土機開路,一個多小時后,開辟了一條通路。這是一條重要的生命通道,靠它,來自成都軍區的搜救官兵和隨后隊伍得以挺進災區。
在都江堰,陳光標響應領導要求,留下20臺機械車和40名操作人員,向北川、綿陽前進。
15日清晨,陳光標帶領救援隊車輛抵達北川中學。
厚重的樓板下,孩子們頭挨著頭,腳并著腳,有的面部青紫,有的四肢被泥沙掩埋;有的小手,無力地伸向天空,掙扎著、渴求著命運的垂憐。怎奈,再擁有一雙心愛的球鞋,上網再打一次游戲,再調皮地喊一聲同桌的外號,對這些驟然離世的孩子們來說,都成了奢侈而破碎的夢!
40歲的漢子陳光標一頭扎進了救援工作。他,不再是企業老總、指揮者了,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多扒開一塊磚石,多爭取一秒鐘,就有可能多救一條生命!陳光標身上墨綠的迷彩服,被血漿染成了烏紅。
憑借專業經驗、謹慎操作,陳光標與他的員工,從廢墟中挖出243個人。他親手救下的孩子就有3個!可他覺得不夠!一想起北川中學罹難的1000余名師生,他遺憾萬分。
陳光標采取了一種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哀痛:撿起《化學冊》《作文集》《英語》課本,蓋在那些稚嫩的、因驚恐而變形的臉上。“這下再也沒有太陽曬到你們了。”他喃喃說道。一碗方便面便能撐一天一夜的鐵打漢子,剎那間淚流滿面。
以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
陳光標出生于江蘇一個貧困家庭,自10歲起,便挑著水桶沿街賣水;中學,騎著自行車販糧;17歲那年,陳光標已積攢了2萬元,成為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
當年,善于動腦的陳光標,只加入一點簡單的新元素,便使原價僅100多元的家庭CT檢測儀,每臺賣到8000多元。于是,陳光標淘到人生第一桶金。后來,他又在安徽電視臺做起了廣告,市場從此打開。
2000年,陳光標創辦江蘇黃埔投資集團,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找到了循環經濟這個突破口,并將循環經濟模式相繼引入電腦、生產設備甚至高速公路設施領域,到2007年,集團營業收入達90億元。
成功之后的陳光標,以一顆感恩的心百千倍回報社會。截至目前,他共捐助20多個省,受益人口達到12萬人,累計捐款、捐物遠超億元。
他“傻”,從不在任何捐贈過的地區投資;他傳統,最喜歡的手機彩鈴是《義勇軍進行曲》;他長相憨厚,以至于有人開玩笑說,陳光標不像“浙商”。但正是他,樹立起新一代浙商的形象和美名。
(摘自《中國青年》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