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世紀的德國,藝術家一直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甚至連藝術家本人也瞧不起自己。但有一個人卻認為藝術家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巨人,這個“狂人”便是德國畫家阿爾布列希特·丟勒(1471-1528年)。
丟勒出生于德國紐倫堡一個普通銀匠家庭,一輩子當首飾匠的父親在丟勒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的繪畫天賦,于是將他送到紐倫堡一位畫家那里學習繪畫。在受了3年的藝術熏陶后,丟勒決定外出游歷,他沿著萊茵河一路漫游,最后來到他一直景仰的意大利,對帕多瓦城的略那教堂中喬托的壁畫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遍訪名師。
意大利之行讓丟勒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意大利藝術家所受到的尊崇,這也是意大利之所以群星璀璨并成為歐洲文藝復興重鎮的主要原因。與之相比,德國藝術家所遭受的白眼不免讓人心灰意冷。但丟勒并沒有絕望,他發誓要通過自己的藝術成就改變人們的偏見。
經過4年的努力,丟勒已成為一位頗有影響的青年畫家了。不過,在德國人眼中,他仍然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匠人”,一個貴族在給友人的信中就曾不屑一顧地寫道:“丟勒,他不過是一個……能用機器和工具畫出精密圖畫的畫匠而已。”
起初,丟勒也感到憤憤不平,甚至還一度深陷“憂郁”(這是他作于1514年的一幅銅版畫)之中。但慢慢地,他覺得與其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不如將精力花在繪畫上。通過不懈努力,他終于成為藝術界的一位巨人。1528年,這位當世罕見的藝術大師在病痛中離開了人世。但直到臨終,他都未能像拉斐爾等意大利藝術家那樣,獲得他所期望的崇高地位。
讓人欣慰的是,丟勒的聲譽隨著他的離世而紛至沓來,并達到了一個藝術家所能達到的最高峰——他被視為“德國的達·芬奇”。自1815年開始,全國每年都要舉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節日。如今,在丟勒位于紐倫堡的故居中,解說員會帶著自豪的口吻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介紹這位國寶級的偉大藝術家。
白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暴自棄。只要自強不息,就能贏得命運的青睞。
(摘自《揚子晚報》200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