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單單是創業者的游戲,也是一次全民學習做人做事、學習營銷的大課堂——
每周二晚10點整,只要你打開電視,鎖定中央2套,就一定能看到聽到:“勵志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我是王利芬。”
這檔名叫《贏在中國》的節目,每年吸引著幾十萬懷揣創業夢想的選手,3000萬元的風險投資,還吸引了數十位像馬云、李彥宏、柳傳志這樣的優秀企業家來當評委。
《贏在中國》所制造的,是巨大的財富和精神力量——它讓許多看節目的人相信,你也可以成為這個時代的英雄。
贏在自己
王利芬,北京大學文學博士,1995年至1999年在《東方時空》、《新聞調查》等欄目任記者,曾多次隨國家領導人出訪。2000年至2003年底任《對話》欄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中央電視臺內部有這樣一句名言:“做主持人就像吸毒。”當了主持人后,所有人基本上都不愿意做幕后了。
可王利芬卻在主持節目正當紅的時候,選擇了華麗轉身。
2003年底,由于《對話》節目的成功,王利芬已經是央視經濟頻道資訊工作室主任,既當制片人又當主持人,負責整個頻道的直播線,管理著300多名記者。這是很多電視人夢寐以求的職位。可當她接到耶魯大學和布魯金斯協會發來的留學邀請函時,她突然決定放棄眼前的一切。
“出國是我一直以來很強烈的欲望,在《對話》的時候,我接觸了大量的‘海歸’和海外企業,可我從來沒有過留學經歷,我希望能有一段經歷來彌補這段缺憾。如果沒有這段經歷,我就很難理解這幫人在國外是怎么生活的。”
就這樣,王利芬來到了美國,在布魯金斯協會下的中國中心從事電視研究。整整一年的時間里,她采訪了美國五大電視網中的幾十名高級電視人。
在這一年的達沃斯全球經濟年會上,王利芬和馬云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其中不乏像索羅斯這樣的全球商業巨鱷。但與此同時,她又在美國的新聞報道中看到,每年中國有數百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報道圖片觸目驚心——招聘會現場,滿地都是被招聘方丟棄的簡歷。
一個大膽而又天才的想法在她的腦海里形成了。
贏在創業
2005年,從美國回來的王利芬向許多人狂熱地“兜售”她的夢想——《贏在中國》。王利芬憑著一張嘴,去跟中央電視臺編委會的人“務虛”。
第一次就被拒了。央視有個慣例,只要被編委會拒一次,再大的項目都死了。王利芬當然不甘心放棄,她一次又一次地找編委會的人來聽策劃會,可編委會里依然沒有人覺得這個項目能做。到了最后一次,副臺長趙化勇發話了:“其實我還是沒聽懂,但由于你過去的業績,我們相信你。”就這樣,2005年11月14日,中央電視臺通過了這個項目,這時,距王利芬回國還不到50天。
于是,《贏在中國》在王利芬手中橫空出世。
這是她的第二次創業。
“一根筋,完全還像個20世紀80年代純真的女大學生,堅持著她的夢想,原汁原味,從來就沒有改變過。”《贏在中國》總導演關秀這樣形容她,“我見她的時間比見我老公的還長,只要是被她盯上的,就只有歸順的份兒。”
一期《對話》節目需要81道工序,《贏在中國》比這個更多。王利芬每個版大約審7次,一天得看7個版,將近50次。就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下,她居然還去考了個普通話甲級A等證書——因為她覺得自己原來的甲級B等不夠格。“那是真的去考啊,沒有任何關系。”關秀感嘆,“那段時間,她每天早上6點起床,一遍遍地念教材。”
“把錢交給這樣的人,我放心。”拿出1000萬風險投資的IDG投資公司中國區總裁熊曉鴿說。王利芬用這筆風險投資,買下中央電視臺2套的播出時段,隨后找到中國聯通總冠名4000萬元。在拍攝過程中,她獲得了雅虎贊助的1200萬元;獲得了中華英才網贊助的1200萬元;獲得中國三大風險投資機構3200萬元的資金,作為參賽或得獎選手的投資獎金;隨后又獲得了蒙牛、匯源果汁、好記星等知名品牌投放的每集280萬元的“嵌入式廣告”……這個剛剛創辦的電視欄目,創造了影視文化產業的中國式傳奇,價值一下超過上億元。
贏在中國
“人人機會均等,只要擁有創業激情和商業才干,你就有機會成功:冠軍將獲得一家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1000萬元的新設企業經營權,第二、三、四、五也各有獎勵。對各家公司,獲獎者本人將擁有20%的股份,出任該企業CEO。”2006年3月29日,《贏在中國》這個創業平臺一經推出,王利芬就在中國掀起了一股創業浪潮。
一位進入《贏在中國》1080強面試的選手這樣感嘆:“我要鄭重告訴我的親人和朋友,我參加的這個節目是一次力量性的競賽,每個選手都靠實力和發展潛力,去為自己和自己的團隊爭取機會。”
選手李翰強,放棄了澳大利亞舒適、優越的生活,忍受與妻兒兩地分隔之苦,回到中國,只為圓一個創業夢——參加《贏在中國》選拔賽;
“如果我只做一個工程師,對社會資源也是個浪費。”代為網首席執行官張棟這樣解釋他一定要參加《贏在中國》的動機……
這些,都是正在或者即將在《贏在中國》這個大舞臺發生的故事,舞臺下的觀眾更是發出這樣的驚嘆:這哪是節目啊,絕對是MBA經典實戰案例!
節目現場的王利芬,少了些犀利和堅硬,多了些內斂和圓融。她安靜地站在那里,不露聲色地掌控全局節奏、調節全場氣氛,低調地發揮了主持人的最佳功能。
“到真人秀階段,是我們這個項目投資規模最大,也是競爭最激烈、最殘酷的時候,非常優秀的12個人,每期必須走一個,大家同時做一件事,比如把這個花瓶弄回來,你弄回來就贏了,否則你就輸了,或者你們倆都弄回來,誰弄得好,誰就贏。”王利芬這樣說。她似乎正在開辟一種新型的主持風格,太多的花瓶主持足以把她反襯得鶴立雞群,她是女主持中的另類。她強大的頭腦是她的制勝法寶,她吸引了女人,更吸引了男人。
贏在生活
《贏在中國》的王利芬對“贏”有著太多深刻的體會,但在節目之外,她對“贏”卻有另一番體驗:“《贏在中國》其實是一個贏在內心的過程。贏者的內心應該是安寧、平靜和從容的。只有內心戰勝自己的人,才會真正的贏。”
王利芬是個典型的浪漫主義者,樂觀、單純。有著“拼命三娘”之稱的她在生活中不是鐵人,而是小女人,很柔弱也很纖細。她剛到《對話》時,只有一部電話,一個分機,四個人。當時,播出時間在晚上十一點,朝什么方向發展也不確定。埋頭幾年做下來,欄目逐漸為人所知了,她卻猛然發現,女兒已長了好幾歲,而剛開始做這個欄目時,女兒只有幾個月大。王利芬根本回憶不起,她是否在女兒很小的時候抱過她。后來,每次見到幾個月大的嬰兒時,她都有一種極強的想抱一抱的沖動。每每這個時刻,一種深深的難過總會襲上心頭,她心中最柔軟的那一塊常常被觸動。
“我太感性了!而且我其實很小資,辦公室里如果沒有鮮花,我會一整天不快樂。”王利芬說。她喜歡一切向往陽光的東西,比如向日葵,那種圓形碩大的花朵,散發著一種信仰的光輝。
(摘自《莫愁》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