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樓市漸次步入調整期以來,萬科先后在8座城市——深圳、廣州、成都、武漢、天津、上海、北京、東莞——高調降價,比最高點下調了5%-30%不等。行業老大的標桿作用之下,有人跟隨,有人捂盤,有人力撐,有人猶豫,有人質疑。
中國最大房地產公司的主動調整,正劇烈地沖擊著業已緊繃的樓市神經。
老大哥“反水”
今年1月26日,天津萬科東麗湖二期開盤,每平方米6500元的價格低于市場預期的7000到8000元,當天就被認購了200余套。沒幾天,一路之隔的朗鉅天域將一塊碩大的廣告牌,宣戰書一般,立在了萬科售樓處的正對面。
不過,除了東麗湖及其毗鄰樓盤,降價尚未傳染開來。融創地產的一位經理告訴記者,好幾家開發商都決定:“一定要撐著,除非確實太缺錢了。”
然而底線在哪里,誰心里都沒底。
同一時期,成都萬科魅力之城從最高點的6000元降到了4600元,本土地產商藍光也迅速調低了價格。中小開發商開始密切關注另外兩家大型地產公司中海和華潤的動作,“如果連中海和華潤也降了,我們就真的得降了”。
從2007年11月份以來,成都的成交量已經連續4個月持續下滑,一些開發商月售出套數以個位數計算。“看來真得把開盤價定得低點了。”經過了萬科在深圳、廣州、成都三地降價的預熱,一家即將開盤的武漢開發商很干脆地做出決定。
萬科在廣州的調整,自2007年12月金色康苑打折開始。現如今,根據調查,廣州40%的主流樓盤跌幅超過20%,其中一個甚至達到50%,萬科所處的金沙洲地塊領跌。而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的數據也顯示,均價已經從最高點的11000元左右跌去了15%。
“再也享受不到定價的快感了。”深圳一家排名前五位的地產公司對此頗有怨言,“去年是人有多大膽,樓有多高價,現在只能去做新項目了。老大哥的發言和行動,確實太有影響力了。”
萬科的邏輯
在價格問題上,房地產商們歷來鐵板一塊,同聲唱多。如今,多方陣營中一員大將倒戈轉向空方,而且異常堅定。這種局面前所未有,等待萬科的,必然包括怨言和質疑。
SOHO董事長潘石屹,在博客中提到萬科是在借市場調整之機,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清理門戶”。
“如果說萬科一家的行為可以左右整個市場,那是太夸大萬科的實力了。”萬科執行副總裁肖莉就類似評論如此回答記者。
那么,萬科為什么要這么做?萬科的官方回答是:“秉承快速開發快速銷售的策略,在市場調整到來之時,通過合理定價,實現快速周轉。”
這幾乎也是萬科順利度過2005年上海低迷期的戰略。
肖莉回憶,萬科在2004年上海市場亢奮樂觀之時,就判斷到了潛伏的危險,于是從2004年底開始調整,2005年一季度加快了長三角市場的推盤速度,以致得以在二季度的調整到來時,保持了較輕的“倉位”。
2005年的年報顯示,在這樣一個房地產業“調控年”,萬科仍實現了52.3%的增長,其中上海的銷售增長是83.6%。
而此輪調整,早在半年前“萬科就已經做好了降價的準備和預熱”,一位接近萬科的設計師透露。
在成都置信地產公司品牌經理馬永林看來,萬科在成都降價銷售的地塊成本都比較低,以目前的降價幅度,仍然能維持一定的利潤空間,并支撐下一步的開發。
國金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廣州萬科最先降價的金色康苑雖然均價1.4萬元,比當時周邊的富力樓盤低3000-4000元左右,但仍能保證30%以上的毛利率,而且還搶占了客戶資源,獲得了市場先機。
不一樣的2008
短短半年時間,地產業已經從猜測“下一個地王”變成了“下一個降價的城市”。
自2007年10月份開始的這輪調整,無論宏觀調控的方式、力度,還是房地產商的反應,都呈現出了跟以往不一樣的面孔。
在關于拐點的爭論中,王石也不止一次地予以強調,并以此佐證自己的觀點:“以往幾次的拐點,都是由學者提出的。”中房集團董事長孟曉蘇在近日的房地產發展年會上提到,“業內人士提出,影響更大。”
幾乎所有專家和業內人士,都指出萬科降價對樓市的影響。“尤其是對房地產商心理上的影響。”
對于萬科來說,降價幅度最小的上海萬科一天之內就收回了2.59億元資金,顯然實現了預期目標。
盡管萬科的市場占有率尚未達到“清理門戶”的能力,但降價效應導致一些地產商資金鏈吃緊,確實可能給萬科帶來并購式擴張的機會。
2006年和2007年,萬科均分別斥資40余億元,并購了3個項目。但僅僅2008年1月份,萬科就已耗資26億元,并購了4個項目。
(摘自《南方周末》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