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輕狂一書生
1996年的一天,昔日好友、九陽小家電的老板王旭寧拎著一只豆漿機,來到北京敲開了林志鵬8平方米的家,喊著“林志鵬,你要發財了”,稱兩個月能賣個幾千臺!
在航天部搞科研年收入不到2萬元,窮得發慌的林志鵬,聽得眼冒金星。
10天后,北京復興商業城家電部主任一聽說林志鵬想進場賣豆漿機,立即“噌——”地躥到了10米以外。林志鵬反應不及,站在那兒瞠目結舌,呆若木雞。他看見對方一邊轉過身來擺手,一邊后退:“這東西,我們不賣,不賣!”林志鵬完全傻掉了。
原來這類小家電不好賣,各大商場早已百般厭惡。
林志鵬誠惶誠恐又躊躇滿志。他發現人們不買豆漿機的原因,是沒有形成喝豆漿的習慣。林志鵬開動腦筋,很快構思出了“賣產品先賣知識,賣知識改變習慣”的“曲線救國”營銷理論。
隨后“海陸空組合”齊頭并進,大力“造勢”,掀起了一次關于豆漿營養的全民推廣運動……
林志鵬開創了九陽豆漿機空前的10萬臺區域銷售量,營業收入3000多萬元。
2002年初,林志鵬調任九陽小家電濟南總公司做電磁爐產品經理。
林志鵬一上任就煽風點火,于2002年奪得了電磁爐領域最后一塊蛋糕。他親自設計打造了一款電磁爐產品,其紫羅蘭色打破了普遍的白色外觀,并在全國率先設計了“燉湯”“火鍋”“炒菜”等功能獨立的人性化操作界面,順理成章地成為當年電磁爐行業的最佳賣點。
一個人的北京城
2003年初,雄心勃勃的林志鵬重返北京,四處尋找下一個可以操作的小家電新產品。
由于名聲在外,找林志鵬做產品推廣的企業紛至沓來,經銷商更是握著他的手信誓旦旦:“林總,您以后干什么,我們就賣什么!”不久,他看好了樂邦集團旗下的新產品微高壓鍋。
“民以食為天”,只要是一口有創新性的鍋,怎么做也會有不小的市場。于是他用準備經銷的樂邦微高壓鍋,燒了一鍋菜請朋友們來嘗嘗鮮,沒吃到一半,林志鵬突然意識到:還不如自己來造一口可以把飯菜做得更好吃的鍋:可以煲湯,可以自動燒飯,可以自動炒菜,永不鍋,更不會糊鍋,為了飯菜口味更好采用非高壓烹飪模式,菜進鍋人就不用再管,菜做好時可以自動斷電保溫,做出的菜味道可以和飯店大廚一較高下。可是,這樣一口貼近國人生活的全自動鍋能造出來嗎?
學控制論專業的林志鵬說,能!林志鵬放棄了樂邦,拼湊了一個“四人董事會”,投資300多萬元著手研發他設想中的自動烹飪鍋。
就在林志鵬的“捷賽廚電”宣告成立之日,其中一位董事卻神秘消失了。沒多久,一位出身傳媒的合伙人又突然不明緣由地要求退股走人。
屋漏偏逢連夜雨,樣品出來了,結果讓林志鵬萬分錯愕。號稱煮、燜、炒三位一體的全自動烹飪鍋居然無法準確測溫,測不準溫,鍋里的東西要么弄不熟,要么就會燒成焦炭,頓時讓傾盡家當的林志鵬傻眼了!“房子車子已經賣了,錢已見底。”
忙著生還是忙著死
揣著僅有的2萬多元流動資金,他來到深圳關外,租間簡陋民房過夜。他相信,在當時國內最大的五金IT配件集散地深圳賽格廣場里,一定能找到某種精確測溫不可或缺的絕緣導管。他每天與市場里的人一起上班下班,別人賣貨,他就一間鋪子一間鋪子地看、找,并把能找到的所有具備測溫系統的鍋統統買回租來的房子里,拆分研究,大大小小的鍋凌亂地堆了一屋,又把所有能找到的導管安在自己帶去的鍋里測試,無一例外——失敗。
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失敗過多少次,林志鵬已記不清。
連床上也堆了鍋,晚上就抱著鍋發呆,挖空心思地想,想技術,想該堅持還是放棄,一邊想一邊就抱著鍋睡去。
就在他快要支撐不住時,一個早晨,在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店里,他極其偶然地發現了一種耐高溫抗高電壓且導熱性能很好的聚合物。拿回去一試,成功了。
失敗是成功的影子
但是林志鵬的第一代自動烹飪鍋,在商場里擺了一個月,沒賣出一口。當年的營銷推廣手段用盡了,錢嘩嘩流出去,不管用。
之后一個月,看不到希望的員工從60多人劇減到不足10個人,包括幾個追隨多年的老交情也不告而辭。
他在家里閉門反思了半個月。
第二個月,體驗營銷現場演示,顧客嘗著做出來的菜的種種美味之后,終于買走了第一口鍋。消息傳來,公司僅有的幾個人,像小孩一樣歡呼雀躍。
家庭主婦們一傳十,十傳百,林志鵬發明的這口鍋越來越好賣,公司漸漸有了生機。
人性的真誠和善良
2007年春天,故友陳銳生一個電話打來,雪中送炭,要向林志鵬投入巨資。至此大難不死的林志鵬,終于緩過氣來。
順德的生產基地建起來,開始生產第二代產品。
好幾家企業欲出巨資購買林志鵬的公司或投資控股。但林志鵬說:“一年前要是有人能給我200萬,我都快叫他爹了。可現在,再多的錢我也不答應。”
歐洲人和日本人發明的榨汁機、面包機、烤箱、電飯煲大行其道,風靡全球,而中國人只有貼牌加工的份兒。如今林志鵬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改變中國人乃至全球人做飯方式的革命性產品,他怎會半路放棄?
后來,林志鵬將每口鍋1200元的零售價降至小家電通常的400~800元,在北京半年賣了10萬口。不少人動員他上央視廣告,卻被他拒絕了。這個曾經企圖只手遮天的中年男人,不想再次被淹沒在自己的驕傲、輕狂之中。
(摘自《商界》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