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蘭,僻處極地,曾經是最貧窮的國家,如何變身幸富國,成為全世界爭相學習的典范?
要找一個詞來解釋,務實是最好的選項之一。
務實:智慧的開始
對芬蘭人來說,了解俄羅斯人在想什么,不是什么個人興趣,而是攸關國家安全。
2007年9月,芬蘭國防部長造訪美國首府華盛頓,在公開演講時,就率性直陳,今日芬蘭的三大威脅是:俄羅斯、俄羅斯、俄羅斯。
俄羅斯之于芬蘭,是威脅,也是機會。在料理芬俄雙邊關系時,芬蘭奉行特有的“膽識”哲學:遇逆境時務實不蠻勇,堅毅完成該完成的任務。
獨立已經90年,和前蘇聯(lián)的兩次戰(zhàn)爭也結束一甲子了,提到前“祖國”,芬蘭還是有那么一點顧忌。芬蘭從建國以來,堅定走務實政治路線。芬蘭人只要上過學,都背得出前總統(tǒng)帕西奇夫的這句名言:“認清事實是智慧的開端。”
為了生存,芬蘭硬生生吞下“割讓十分之一國土、6年內賠償6億美元、外交決定要經過蘇聯(lián)同意”的歷史屈辱,求得東線無戰(zhàn)事;芬蘭也因為對蘇聯(lián)瞻前顧后,飽受西方世界批評。芬蘭媒體少見反蘇言論,公共圖書館還曾列1700多本書為禁書,拒絕陳列,因為內容反蘇。
也是因禍得福,為了償還戰(zhàn)爭賠款,芬蘭在短時間內發(fā)展出堅強的重工業(yè)基礎。馳名世界的諾基亞和造船、造紙業(yè),在20世紀80年代超英趕美,一舉追上傳統(tǒng)西歐強國,躋身西方富國之林。
芬蘭務實看待俄羅斯,除了安全顧慮,還有經濟盤算。現在,俄羅斯是芬蘭第二大貿易伙伴,也是芬蘭最大的能源與原材料供應國。應對進退,大意不得。
社會福利無所不在
當記者的亞諾已經休了兩個月的爸爸假,專職在家照顧剛滿1歲的女兒薩卡,還有兩只很愛叫的狗。
亞諾很感謝政府讓他可以無后顧之憂地和等了十幾年的女兒朝夕相處。育嬰假的這半年,政府每個月會給他300歐元,當作是照顧國家未來納稅人的津貼。亞諾從沒擔心過薩卡未來的教育,只要她愿意讀書,政府會一路供她到大學,甚至是碩士、博士。“我的責任就是讓她吃飽,其他花費不必煩惱。”
在芬蘭,像亞諾這種專職奶爸,漸成潮流,每年以倍數增長。
芬蘭無所不在的社會福利,反映出傳統(tǒng)的北歐思維:政府存在的價值是照顧好每一個公民。芬蘭政府每年用在社會福利的支出,占四分之一的GDP。
芬蘭勞工經濟研究所所長墓恩德認為,“好的社會福利讓人愿意冒險;冒險,才能促進競爭力,”基恩德肯定,愈是靠知識吃飯,愈需要社會福利做后盾,讓人民沒有害怕失敗的無形焦慮。在芬蘭,失業(yè)后,有政府18個月、7成薪水的保障,“冒險,不會讓你餓肚子。”
芬蘭的福利制度,是以眾生平等為基礎,芬蘭人沒有輸在起跑點的壓力。當然,平等的代價并不便宜。芬蘭所得稅率從35%起跳,最高超過60%。國家將近一半的GDP是來自稅收,位居全球第六。但是,同樣是重稅,相較于其他北歐鄰邦,芬蘭人似乎繳得更心甘情愿。28歲的赫蒂在赫爾辛基大學當講師,她每個月只能領到一半薪水,另外那一半,她連摸都沒摸過,就直接扣稅進國庫。赫蒂從來沒抱怨過,為什么要用她的薪水去養(yǎng)不愿工作的人。“走在路上,我喜歡那種四周的人都過得很好的感覺。”談到她“消失的那一半收入”可以造福人群時,會說五國語言的赫蒂,真情流露。
最會組織“腦力”的國家
芬蘭人說話總是三句不離:“芬蘭是個小國。”因為覺得自己小,芬蘭才鐵了心孤注一擲投資教育和研發(fā)。這兩筆投資所花的經費,每年占去10%的GDP,是除了社會福利之外,芬蘭政府最重要的支出。
經濟學家薩克斯曾稱贊,芬蘭是全世界最會組織“腦力”的國家。
芬蘭投資腦力,并不是亂槍打鳥,而是專注將資源集中在幾個重要領域,尤其是信息與通訊工程產業(yè),芬蘭人就常自稱他們是“工程師社會”。有一則芬蘭笑話:“換燈泡需要幾個芬蘭人?因為芬蘭人全都是工程師,可以修好壞掉的燈泡。”
任職國家技術創(chuàng)新局的經濟學家柯穆拉寧指出,新政府在未來四年的施政報告中,提了27次創(chuàng)新,連車廂和電視廣告都會講創(chuàng)新,“對芬蘭人來說,談創(chuàng)新就跟吃飯睡覺一樣,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曾有芬蘭人說,生為芬蘭人,就等于是中了彩票。環(huán)境美、教育好、福利優(yōu),固然要繳很多稅,可是從政者又不貪腐,每一分錢都用在該用的地方。
芬蘭人固執(zhí),當決定要走什么路,就會一直走下去;芬蘭人總是形容芬蘭像一片平靜大海下的激流,默默努力前行,目標方向明確。那個目標就是一個公平美好而又有實力的永續(xù)社會。
(摘自《今參考》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