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3月15日,天氣預報說一場嚴峻的沙塵暴正在向東推進,堪薩斯人沒有在意這個警告,照常進行著他們的生活。當沙塵暴到達小鎮史密斯時,印刷工人懷特正在電影院,當他從出口出來時,就好像有人給他的眼睛蒙上了眼罩,他撞到了電線桿上。一個7歲的孩子在黑暗中迷了路,后來搜索隊找到了他,但已經在塵土堆邊窒息而死。在小城科爾比,一列火車因沙塵暴而出了軌,旅客們在車廂里度過了可怕的12個小時。在隨后的一些天里,因為沙塵仍在降落,電燈一直亮著,汽車在滿是沙塵的路上越出了線,學校和辦公室則一直關閉。情況變得如此嚴峻,人們驚呼“世界末日到了”,但這只不過是4月14日“黑色星期天”的小小前奏而已。
黑色的日子
1935年4月14日的“黑色星期天”——美國30年代最可怕的一次沙塵暴。1935年4月14日那天,天氣暫時轉好,人們以為肆虐數周的沙塵暴終于停止了,于是紛紛走出家門,沐浴陽光。氣溫卻在下午驟降,黑風暴突然來襲。一瞬間整個世界變得比夜晚還黑。
早在“黑色星期天”之前,人們已經經歷了多次恐怖的沙塵暴。1930年9月14日德克薩斯州大斯普林的沙塵暴是30年代大平原受到的首次襲擊。1934年5月12日,美國東部地區也被“黑風暴”席卷而過。南部平原刮起的沙塵暴,攜帶了約3億噸塵土,橫掃中東部。持續3天橫掃美國三分之二地區的塵暴,給大半個美國鋪上了一層厚土。
烏云般遮天蔽日的塵暴,高達幾千米,使白天與夜晚無異。呼吸、吃飯、散步等生活最基本的事情變得不再容易。孩子們上下學都戴著防毒面具,女人們把浸過水的被單掛在窗戶上仍舊無法阻擋沙塵。無孔不入的沙塵沉降到各處,水、食物、機器和人都被污染了。眼看沙塵威脅著人們的生命,醫生們卻無能為力。
人們如夢初醒,過好日子的希望被徹底擊碎,渴望成功的意志與奮進的動力隨之化為烏有。成千上萬的農民默默地收拾起所有家當,帶著他們的狗,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態移民潮開始了。
與沙塵暴斗爭
其實,早在19世紀70年代,有關人士就指出開發大平原可能會給生態帶來危害。當時被譽為“美國土壤保持之父”的休·哈蒙德·貝納特,在1932年羅斯福政府之前,就領導了“保持土壤,改善農作”的運動。但直到1935年4月14日,“黑色星期天”后,貝納特的觀點才引起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面對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和席卷全國的沙塵暴,羅斯福在1933年3月4日的總統就職演說中慷慨陳詞:“顯然,這是坦白、勇敢地說出真相,說出全部真相的時候了。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面對我國今天的境況,而用不著畏縮逃避。”羅斯福總統充滿典型美國精神的就職演說,極大鼓舞了在絕望線上掙扎的美國人。
1933年3月31日,羅斯福敦促國會立法,成立了民間資源保護隊。這個為解決龐大失業人群問題的計劃對改變塵暴重災區的命運起到了積極作用,先后有超過300萬的美國單身男子參加了民間資源保護隊,他們在國家林區工作,植樹造林,開溝挖渠,修建水庫,進行各種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有償勞動。民間資源保護隊在解決了眾多失業者就業問題的同時,給美國增加了樹木,營造了防風林帶。其中沿100度經線種植的一條寬100英里、幾乎縱貫了全美的防護林帶,大大改善了大平原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
與此同時,政府進一步推行“農場法案”,采取政府補償的方式,鼓勵人們棄耕,建立自然保護區,并鼓勵休牧、返林還草,恢復天然草原。短短5年時間里,建立了自然保護區144個。依靠如此“人退”的方法,美國終于遏制了“沙塵暴”。
(摘自《世界博覽》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