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士頓的一名家庭主婦薩拉·邦焦爾尼用一年時間做了一場“抵制”中國產品的試驗。這個年輕的家庭為此甚至過了一年沒有咖啡壺的日子。在經歷了N次麻煩和花了N多“冤枉錢”后,她說:“在未來的10年中我都可能沒有勇氣再嘗試這種沒有‘中國制造’的日子。”總之,美國人已經掉進了“中國制造”的汪洋大海。沒有中國貨,生活一團糟。
當圣誕節來臨,薩拉忽然發現,39件圣誕禮物中,“中國制造”的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襪子、玩具、臺燈……也統統來自中國。面對此情此景,她不禁自問: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經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嗎?于是薩拉突發奇想,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貨,從而誕生了《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
這本書按時間順序講述了這場有趣卻又充滿挫折的真實冒險。在龐大的全球經濟中,小人物的瑣碎生活充滿了一個個發人深省、樂趣十足的片段:4歲的兒子不得不擁有標價68美元的 “意大利”鞋;廚房的抽屜壞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老鼠肆虐,是該選人道的“中國制”捕鼠器還是非人道的“美國制”捕鼠器?
而購買諸如生日蠟燭這種小東西竟成了折磨人的頭疼事;要是家用電器壞了,更能引發不小的危機。在這一年中,作者還不得不管好想造反的老公,讓喜歡玩具的兒子屢屢失望,同時卻又無法完全拒絕“中國制造”。最終,在2006年的元旦,薩拉全家很高興能與“中國制造”重修舊好。
薩拉用生花的妙筆寫下了一家人的動人趣事,也為中國給世界消費者帶來的巨大受益、在全球經濟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的圖畫,并從小人物的角度做了精彩的闡釋,從而引發人們對世界經濟格局的重新思考。
清水美和是日本東京的一位資深新聞評論員,他在一篇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首先,我要聲明:如果想挑戰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那簡直是徒勞。”
如果沒有了中國產品,他首先想到的是睡覺問題,家里的寢具差不多都是中國產的。
而在普通家具店里,床、床墊、被子,甚至床單也是中國制造的。假如沒有中國產品,寢具豈不都要重新購置?否則,就只好每晚拿紙板當床墊,上面再鋪幾張報紙睡了。
清早起床,他發現自己的內衣和襯衣全都是中國產的。午飯時清水想躲避一下中國貨,可馬上發現,即使是蕎麥面、腌菜、裙帶菜等日本食品,原料大部分也是從中國進口的,在外邊吃飯時使用的衛生筷就更不用說了。
“中國制造”的崛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結果,這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今,中國幾乎是每一個小時就向全球輸送1億美元的商品,中國正在迅速成為全球經濟的龐然大物,其產量已占全球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中國制造”的最大優勢是價格便宜。全世界的消費者都喜歡便宜的東西,這在東西方并沒有什么區別。 “中國制造”的成功,對各國都是互惠互利的事情,這是一個所有參與者都能贏的游戲。全球市場需要“中國制造”,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摘自《看世界》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