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問世
史玉柱,1962年出生于安徽懷遠,1984年自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后被分配至安徽省統計局工作。這段看似平淡無奇的調查工作經歷,對史玉柱后來的成功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1986年,他被單位委派到剛成立不久的深圳大學軟件科學管理系讀研究生,首次與IT親密接觸。
研究生畢業后,史玉柱回到原單位,沒幾天就遞交了辭職報告,然后借用朋友的IBM電腦,“閉關”半年寫成文字處理軟件——“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統”。
史玉柱把自己開發出來的文字處理軟件送了一套給原單位,同事裝入電腦后打字變得又快又好,打字機從此退休。
一看有戲,史玉柱立即懷揣軟盤,離開合肥南下深圳。
當年,深圳大學有位在科貿公司兼職的老師很器重史玉柱,專門成立了一個電腦部讓他承包。那個電腦部除了一本營業執照和史玉柱手里的4000元以外,其他什么都沒有。
那時,深圳最便宜的電腦也要8 500元,史玉柱根本沒錢買。他想到了賒賬——以加價1 000元為條件,向電腦商獲得推遲付款半個月的“優惠”,他由此賒來了生平的第一臺電腦。
有了電腦就有了展示產品的平臺,但如何讓市場知道自己的產品?史玉柱一下子想到了廣告,可他付不起高昂的廣告費。于是,他鋌而走險:以軟件版權做抵押,在《計算機世界》上以先打廣告后付款的方式,連續做了3期1/4版的廣告。1989年8月2日,史玉柱的第一個產品廣告見報。
可一直到廣告見報后的第12天,史玉柱分文未進。眼看連“褲頭兒”都要輸掉,第13天卻出現了轉機,史玉柱收到了3張郵局匯款單,總金額1.582萬元的這3張“綠條子”無異于3根救命稻草——史玉柱第一次豪賭成功。
走過這招險棋,史玉柱迎來了經商路上的第一個轉折點。
1989年10月,他的收入達到100萬元,掘得“第一桶金”,成功跨過創業的第一道門檻。到1990年3月底,他已經掙到了3000萬元。
1991年,史玉柱注冊了巨人公司和巨人漢卡。
巨人的“盛衰”
史玉柱的營銷天賦在經營“漢卡”期間首度展現。
公司注冊不久,史玉柱就向全國各地的電腦銷售商發出邀請,只要訂購10塊“巨人漢卡”,就可以免費來珠海,參加巨人集團的銷售訂貨會。全國200多家大小軟件經銷商紛至沓來。史玉柱以不到100萬元的代價,建起當時全國最大的連鎖銷售網絡。
1991年,“巨人漢卡”銷售量躍居全國同類產品之首,公司獲純利潤1000多萬元。在這期間,巨人集團又開發出中文手寫電腦、巨人防病毒軟件等多種產品。1992年,巨人資本超過1億元,史玉柱本人也被罩上各種各樣的光環。史玉柱迎來了第一個事業高峰。那一年,他30歲。
1993年,巨人集團成為規模僅次于北京中關村四通集團的高科技企業。可誰都沒有料到,正欲揚帆出海的史玉柱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龍卷風。
1994年,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禁運高新器材和技術的巴黎統籌委員會解散,西方發達國家向中國出售計算機的禁令被撤銷,國外軟件大舉進軍中國,搶走了“漢卡”的市場份額,也搶走了巨人其他軟件產品的生存空間。巨人“軟骨病”的發作證明,巨人軟件其實先天不足,創新力十分薄弱,只是之前被中國IT產業的稚嫩所掩蓋。
急于從IT困境突圍的史玉柱把目光轉向保健品,集團斥資5億元開發出全新的產品——“腦黃金”。
一旦選準新的目標,史玉柱強烈的廣告營銷意識再次顯現。
腦黃金一經推出,就在中央電視臺、各省級衛視臺,乃至一些地方電視臺,進行高調宣傳,廣告費用高達1個億。他首次讓一款全新的保健品在12億中國人中做到了家喻戶曉。巨人集團不僅渡過了資金周轉難關,1個億的廣告也換回來近10億元的收入。
當年,史玉柱和他的腦黃金一起,成為婦孺皆知的明星。
巨人“休克”
在那個激情四溢的年月,史玉柱不但敢于冒險,而且非常激進,他走了一個危險的極端——1994年,巨人集團出臺“百億計劃”,要求1995年產值達到50億,1996年達到100億。“百億計劃”中還有個“巨人大廈”項目——該項目成為后來巨人“休克”的罪魁禍首。
有當事人回憶說,巨人大廈原計劃蓋38層自用。但當聽到來視察的一位中央領導說“這個位置很好,為什么不蓋高一點”時,史玉柱決定加到54層。后來,又有人建議,干脆蓋個全國第一高樓,于是,設想中的巨人大廈被加高到72層。
對于巨人大廈預算所需的10億元,他不以為然,盡管當時巨人集團全部家當才10億元,可以用來支付的現金也就只有一兩個億。這分明又是一場賭博。
史玉柱將賭注壓在了賣“樓花”上。1993年,珠海西區別墅在香港賣出十多億樓花,可到1994年史玉柱賣樓花的時候,中國宏觀調控已經開始,對賣樓花限制,史玉柱使出渾身解數,也只賣掉了1億多樓花,一個恐怖的資金黑洞開始在他面前呈現。1996年,“巨人大廈”終因資金鏈斷裂而停工,先期購買了巨人大廈樓花者紛紛上門要求退款。同時,巨人集團的財務危機爆發,保健品業務一落千丈。巨人陷入困境。
事實上,巨人是一個有限責任公司。如果巨人申請破產,史玉柱個人并不承擔債務,但他卻信誓旦旦:“即使巨人破產,我個人也要還老百姓這個錢。”在當時,這句表白早已被外界的各種聲音淹沒。沒人相信他能還得起這筆錢。
“神秘人”還債
巨人危機后,史玉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似乎已經銷聲匿跡。債主們對他的怨恨也慢慢變成一種無奈的抱怨。
然而,2001年1月30日,珠海一家名為“士安”的公司在《珠海特區報》上打出的一條公告再次讓人們興奮,這條名為“收購珠海巨人大廈樓花”的公告稱,士安公司將以現金方式收購珠海巨人集團在內地發售的巨人大廈樓花。
后來人們才知道,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的一切表演,都是史玉柱在幕后導演的。此舉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給百姓還錢。當年,珠海巨人集團一共欠了香港和內地老百姓2.5億元。
史玉柱主動還清了這筆本來可以逃避的債務,這次還債確實一舉兩得:從道義上講,他重新樹立了自己的形象,履行了當初的諾言;從利益方面講,此次還債使他和他的企業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他的付出換來了價值10億元的廣告效益。
以誠信著稱的徽商總是能在“利”與“義”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在史玉柱身上再次得到體現。但讓人們好奇的是:還債的錢從哪里來?史玉柱憑借什么翻了身?
江陰調查
巨人大廈“倒塌”后,史玉柱雖然痛苦,但不茫然,他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一直在不停地思考。
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保健品市場遠未飽和。當時,盡管史玉柱已負債2億多元,可他的兜里還有一張牌,那就是腦白金。
史玉柱向一位朋友借來了50萬元啟動資金。
史玉柱拿出5萬元,先給他的打不散的30個江東子弟兵補發了拖欠的工資,穩定軍心,鼓舞士氣。15萬元給了無錫一家公司生產腦白金,留出15萬元做預備資金,剩下的15萬元全部砸向了江蘇省江陰縣。
史玉柱在江陰不僅恢復了信心,而且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第一個月,他賺了15萬。史玉柱拿這15萬加上15萬元預備資金,全部投入無錫市場。第二個月就賺了100多萬,接下來是南京、常州、常熟,江蘇市場很快全面啟動。
腦白金的廣告創意做了幾百個,可他依然沿用了腦黃金旺季使用的廣告宣傳模式: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這個廣告創意連續多年被廣告業評為“十差廣告”之一,可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十佳廣告”年年換,它們的廣告主很多都倒閉了,偏偏腦白金至今還長盛不衰。
在腦白金的“滋補”下,巨人奇跡般地活了過來。
向資本家和玩家的轉身
2001年,史玉柱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把如日中天的腦白金賣給了老朋友段永基任董事長的中關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拿到3.43億元現金。2003年,他進一步賣掉了“腦白金”75%的營銷網絡,11.7億港幣落袋。不等錢在兜里揣熱,他又買下“華夏銀行”和“民生銀行”的一部分股份,掐指一算,市值已超過22億元。他由一名熱血實業家轉變成了一名冷靜的投資者。
2004年,他在上海成立了征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把賭注下到了網絡游戲上,再次顯示出獨到的商業眼光。
2005年11月11日,成立一年的上海征途創造了一個奇跡,當年9月推出的《征途》游戲,同時在線人數超過68萬,超過了盛大的《傳奇》創造的67萬的最高紀錄。史玉柱宣布,《征途》月盈利達到850萬美元,在國內游戲公司當中,僅次于網易。作為網游領域的后來者,征途網絡已經成為讓盛大、網易等不容小覷的競爭對手。
十幾年前,巨人危機發生后,史玉柱承諾會還債,沒人相信,結果,他還了。在他初入網游征途時,他跟員工說征途網絡將來要上市,也沒人相信,結果,他上市了。史玉柱一次次在公眾質疑的目光中獲得了成功。從商業角度看,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獨特案例。
(摘自《IT時代周刊》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