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到新加坡去。打車從樟宜機場到南洋理工大學,途中見到一排排外形整齊一致的公寓樓,數量之多,面積之廣,前所未見。正在我感慨之時,朋友突然提醒道:“這可不是什么公寓樓!都是組屋啦!”
組屋,當地人叫HDB,是政府下屬建屋發展局的縮寫,顧名思義,乃是政府經營的住宅樓。據說新加坡第一批組屋興建于上世紀60年代,當時由李光耀提出“居者有其屋”的議案,保證所有的公民都有房子住,并以廉租廉購的形式一直延續至今。
第二天,朋友帶我走進靠近學校的幾個組屋社區,近距離參觀這些布局合理、美觀大方的漂亮房子——公共設施齊全,最新建設的組屋社區甚至采納了時尚的雙層公寓元素。
新加坡的住宅簡單區分有兩種,一種是富人住的高級公寓、別墅,只占全國居住房建筑面積的極少比例;另一種就是組屋,90%的普通百姓住在組屋,甚至一些富裕的中產階級也住組屋。
新加坡奉行的居住理念更像一種平均主義。即便最窮的人也可以跟大部分人享有一樣的居住環境。政府為此設立了專項房屋基金,保障公民“住有所居”,半個世紀如一日。
待的時間久了,體會更深。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租的新式組屋摩登舒適。若要買,只需人民幣幾十萬元——按當地的收入、物價標準,上班族用5年的工資即可付清房款,而政府仍會以各種形式補貼其20%款項。
公寓樓與組屋的區別在于前者包含地皮永久產權,私人可以再開發;后者地皮歸政府,房屋終身歸住戶。
因此,政府不僅負責興建組屋,還定期翻新舊組屋以改善公民居住環境。半個世紀前的組屋只有一室半廳,今天的組屋已經是第七代建設規格,主流戶型擁有一間客廳、一間飯廳、四間臥室,應付三口之家綽綽有余。當地人通常會將多余的一兩間臥室租給留學生或者外國打工仔——外國人是沒有資格購買組屋的,如果要置業,只能選擇昂貴的公寓樓。
不過并不是所有公民都喜歡組屋制度,怨恨“平均主義”的大有人在。他們抱怨房屋千篇一律,抱怨公寓樓太貴,抱怨生下來就只能住一樣的地方,沒有選擇權,抱怨街道不如巴黎漂亮……
當然,世上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不是么?
(摘自《都市文化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