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您多年來一直深入研究中國的民營經濟,此次訪談,我們的話題就集中在東北應該如何發展民營經濟這個話題上,您也可以多談全國各地的經驗。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在當前形勢下,東北地方政府如何刺激民營經濟的發展?
袁青鵬:去年以來中國的中小民營企業出了一些問題,我們要在現象背后看本質。中小民營企業為什么出了問題?出了問題以后為什么黨中央和國務院如此的重視?在社會看來,我們廣大的中小民營企業解決了社會就業問題,實際上中小民營企業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遠遠不止這些。中小民營企業可以說是驅國家經濟發展真正的核動力。這個問題我在后面會具體談到,我們先談談你的第一個問題,東北的地方政府或者全國的地方政府如何刺激民營經濟的發展。我覺得從根本上講,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領導干部轉變觀念,政府轉變職能。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我們各地都在講,但有一個前提:我們先要重新理解民營經濟的本質,才能真正做到轉變觀念和職能。

產業環境是東北發展民營經濟最大的弱項
中國商人:具體來說,您認為民營經濟應該是什么樣的?
袁青鵬: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它的特點。第一、民營經濟說到家是領導干部觀念轉變的經濟。因為民營企業需要的資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只要政府轉變了觀念民營企業自然就活了。我們看浙江、廣東還有山東,這些地方之所以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政府的觀念轉變了。所以對民營經濟需要重新認識,民營經濟就是領導干部觀念轉變的經濟,東北的民營經濟還沒有發展起來,說到底還是領導干部思想不夠解放。第二個我認為,民營經濟既是環境經濟也是個“候鳥型”經濟。現在我們各地政府發展經濟都是搞軟環境,甚至是硬環境。軟環境無非指我的審報程序是多么簡單,一站式服務什么的,硬環境方面說我的地多便宜,稅收多便宜等等。這些我認為都不太重要了,因為各地政府都在搞一站式服務,企業家對此不是很感興趣了。我覺得打造產業環境應該是政府的核心工作,這是東北現在發展民營經濟最大的弱項。我們看廣東和浙江民營企業的發展經驗,它最主要的就是打造產業環境實現了產業集群,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個村生產一種產品,一個鄉形成一個產業鏈。
中國商人:現在長三角,珠三角正在經受產業升級的考驗,東北也有可能成為這些地區產業轉移的落腳之地。
袁青鵬:但是在承接這種產業轉移時要有選擇性,一定要考慮到如何形成產業集群。內蒙古自治區的領導邀請我去談談內蒙古民營企業如何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我說最主要的就是形成產業鏈、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現在都是挖煤起家,挖鐵起家,一不小心發了,一不小心又沒了。現在這些地區的企業家群體具有獲取財富的偶然性,發展壯大的盲目性,從業人員的復雜性,管理上的粗放性等初級特征。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沒有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對地方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形成至關重要,它們是國民經濟真正的締造者。發展民營經濟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創造產業發展的環境,這樣才能把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企業聚集過來。當若干個民營企業形成集群的時候才能誕生和支撐大企業的發展。所以你看國家的大企業背后都有若干個中小企業在后面給它搞配套。為什么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過程中,東北的很多大企業還是扶持不來?就因為東北缺少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給它搞配套,它沒有活力了。
中國商人:國外在這方面是如何做的?
袁青鵬:比如說日本的豐田汽車,之所以做成那么大的規模,是因為背后有兩萬多家中小企業支撐著它。日本豐田老總跟我講,如果這些零配件都是他自己生產的話,豐田的汽車就不賺錢。中小企業給豐田做零配件,它們的生產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都很低,它們是靠廉價的勞動力,靠廉價老板的智慧,賺取廉價的利潤。再比如中國移動的老總邀請我去講課,我說你們要轉變觀念,真正中國移動賺錢的利潤在背后。面向中國的民營企業家這個群體,不要只賺他的電話費,要針對企業家開發一個智庫,老板需要的信息上智庫一查都有。各個行業的政策行情資訊也讓他了如指掌。中國移動要是把這些都開發起來,以后就不得了。中小民營企業是支撐大企業發展產業鏈上的供應者,中小企業更是科技創新、發明創造的推動者。大企業不敢輕易嘗試改造產品和技術,因為投入太大,轉型太慢,而中小企業卻敢試。所以我認為民營經濟是個環境型經濟、候鳥型經濟,我們政府發展民營企業,除了軟環境的建設,一定要創造良好的產業經濟環境。
大企業有棉襖,中小民營企業就一件襯衫
中國商人:民營經濟確實可以看作區域以及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希望與活力之所在,您剛才講到它前兩個特征,我覺得都和政府的主導作用有關,那么它的另外兩個特色是什么?
袁青鵬:第三個方面我認為民營經濟還是“老百姓”的經濟。民營經濟發展好了,最終受益的是老百姓。如果說國有大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中小民營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為什么今年中小企業出問題了我們的宏觀經濟就出問題了?因為細胞死了,免疫力就下降了。一個地方也是這樣。對東北的市縣經濟、區域經濟來講,我覺得希望在民間、活力在民營、發展靠民力、和諧靠民富。要調動成千上萬的人去創業,只有老百姓富裕了,社會才能和諧。
中國商人:您認為政府在經濟政策層面應如何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
袁青鵬:剛才我說了國有大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你光有脊梁不行,沒有細胞,一個人的免疫力就會下降從而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以前我們的提法是“抓大放小”,我覺得現在得倒過來,要“抓小放大”。咱們開始談話時我提到過中小企業既然有這么多好處,為什么今年經濟調控首先倒下去的是中小企業?打個比方來說企業在國家就相當于一個家庭一樣,大企業就是大兒子,中小企業是家里的老小兒,甚至像養子,很可憐。一刮大風降溫了,國有大企業有棉襖,中小企業就一個襯衫,那挨凍的肯定是中小企業。
中國商人:和國有企業比較,您認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在哪些方面受到限制了?
袁青鵬:第一,中小企業獲取資金的能力沒法和大企業相比。比如說國家宏觀調控,大企業銀行照樣給貸款,因為信用能力、還款能力和回報能力在銀行是有信譽的。中小企業剛起步,有的甚至連賬目都沒有,所以銀行不可能給貸款。我們到日本去調研,日本是怎么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呢?在二十年前,國家的法律就規定:員工在200名以下的企業,只要企業有訂單合同,有好的概念被政府批準,不用任何抵押就可以獲取相應的貸款。國家專門設立了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如果企業老板創業失敗,貸款還不上了,政府就允許你不用還了,但是如果創業成功賺錢了,那貸款必須還。日本中小企業創業成功的是多數,失敗的大概只有23%,77%的企業都能還上銀行的貸款。日本就是這樣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問題的。
第二、 中小企業獲得資源的能力沒法和大企業相比。英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英政府在公司稅和所得稅、商業債務支付、監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勵、扶持性措施。工黨政府上臺后已連續兩次削減公司稅率,將年產出低于30萬英鎊小企業的公司稅率由24%降低到20%這一歷史最低水平(大公司稅率為30%),而且還在擬訂繼續為小企業減輕賦稅的計劃。政府還為鼓勵新資本投入提高了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中的各項減稅扣除額。而中國不是這樣,中國大企業和小企業繳稅費用是相同的,并且還有一些其它的各項費用。所以中國的中小企業老板付出的代價遠遠要高于大企業的老板。
第三、 中小企業管理者的素質不能和大企業同日而語。大企業的老板基本都受過高等教育,管理團隊也大都是高學歷人群,而中小企業的管理團隊學歷相對就要低些。針對這樣的情況,德國是怎么樣解決的呢?在財政方面,聯邦政府每年在預算中安排2億馬克用于補貼中小企業咨詢、培訓和參展及提供創業貸款擔保,不但培養老板,還培養它的管理人員。在信貸方面,聯邦政府出資或與各州政府合股創辦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或融資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在稅收政策方面,所得稅法、增值稅法、工商稅法均對中小企業規定了優惠措施。中國政府在這一方面還有待提高。所以說民營企業它還是個老百姓的經濟,政府不但要抓大放小,更重要的是抓小放大。
以上是我認為從日本、英國和德國政府在扶中小企業方面給我們東北地區乃至中央政府提供的重要經驗。現在我簡單說說民營經濟的最后一個特點:民營經濟是“短缺”經濟。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民營企業家不是大學能培養出來的,也不是靠組織部能夠任命出來的,它是社會綜合環境滋生出來的。我們政府要重新認識民營經濟是什么。我們一個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不缺乏官員,也不缺乏專家,最缺的就是民營企業家。所以現在到了各個地區、各級政府在爭奪企業家的時候。
只要商人說你這地方好,經濟自然就起來了
中國商人:除了良好的政策保證,您認為政府在民營經濟發展這一塊工作中應如何保證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袁青鵬:政府到底應該從哪些方面轉變職能、推動區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呢?我認為政府要當好“六大員”
第一、要千方百計當好民營企業的情報信息員。過去政府職能沒有轉變的時候,發布一些政策法規,都發給有級別的單位。這個文件發到正科級單位,發到正處級單位。國有企業有級別它可以了解到這些信息,民營企業沒有級別就不能及時了解重要的政策信息,但是罰款啦收費啦,都能找到它。對于國家政策信息的服務,它就享受不到一個納稅人應有的待遇。各個職能部門的相關規定,哪些事情可以干,哪些事情不能干,它不知道。所以當前政府對民營企業服務的最大缺失就是政策信息的不透明。了解不到相關的政策信息,它的決策就失去依據了。你比如一個體工商戶正在用花崗巖、大理石裝修門面房,剛裝修完還沒開張呢,對不起這條路要拓寬無條件拆除!為什么會出這樣的問題呢?城市規劃信息不透明。你到新加坡去,這一座城市這一條街道五十年以后怎么做,到它的城市博物館都能查到圖紙。這多透明啊,你看我們現在一座座樓推了,一個個沿街房拆了,這就是政府信息不透明的表現。
第二、要千方百計當好民營企業裁判員。無論我們各級政府,還是執法人員來講,要正確理解國家法律法規和我們執法的目的是什么。實際上國家法律法規的存在和我們執法目的就是為了規范市場的秩序,規范區域內行業內合理公平的市場競爭,保護各方群體的利益。而我們個別執法人員是把法律法規作為一個由頭謀取個人或者部門利益。這樣一來,執法性質就發生了變化,裁判員就是要主持公正,該警告警告,該點名點名,而現在的裁判員是要利用職位來謀取個人的利益。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個人權力利益化,利益權力貨幣化。另外加上人的本性,妒忌,看到老板發財了心里難受,有這種仇富心理。甚至有個別執法人員帶著一種不平衡的心態去工作:我上中學的某個同學學習不如我,我考上大學了現在混個科長,騎個破自行車,他當年什么都不是現在開著奔馳、坐著寶馬,心里能不難受嗎?所以執法人員要做好裁判員,從公正保護民營企業的角度來工作,企業就活了,反其道而行之企業就死掉。
第三、我們政府要千方百計當好民營經濟宏觀調控員。區域經濟如何發展如何規劃,前提是不能造成民營企業無序競爭,也不能造成企業盲目去投資。當地的產業政策,投資的長遠規劃等等都要下功夫做深做細。尤其是準入的門檻,不要老板稀里糊涂投資了,結果政策一變,建也是政府讓建,拆也是政府讓拆。
第四、政府要千方百計當好民營企業政治思想的指導員,抓好民營企業家的政治思想工作。幫助他正確地創造財富,合理地使用財富。要讓企業家認識到,他們之所以取得財富不只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且是依靠國家的政策,和社會的資源,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好多企業家有了錢就胡作非為,有的養小姐,包二奶,有的吸毒,有的甚至成為黑社會老大,最后曇花一現什么都不是了。所以人的靈魂的依靠,如何幫助企業家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仰,政府要擔當起這個責任來。現在好多企業內部門矛盾,企業競爭對手互相殘殺,家族內部殘殺,雇用黑社會互相殘殺。我們政府這么好的條件,提供了這么好的社會資源,結果他有了財富以后,反而出現了反社會的行為,這個事情要政府去引導的。加強民營企業家黨的建設很重要,現在在民營企業中開展的黨建工作,為什么很多企業家不感興趣?實際上我們違背了很多利益,我們過去的黨建工作光靠考慮黨和政府在個企業中的政治利益,現在除了考慮這個問題之外,還要考慮企業所有者和企業勞動者、企業員工和管理人員的利益。它應該是四方利益的代表。
第五是要當好民營企業發展的保安員,搞好社會治安環境。為什么有的企業家企業財富得不到保障,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證,就是社會的仇富心理造成的。在社會轉型時期,這個問題很正常,但是我們要加強對企業財富、企業家個人財富及人身安全的保護,當好社會的治安警察。企業家也好,一般勞動者也好,都是納稅人。你在一個小區里,保安還要給你敬個禮呢,他拿了你的工資,當然要給你看家護院。我們納稅人也一樣啊,他納了稅,一樣要享受這些待遇啊。在國外納完稅,不光人身安全得到保證,醫療待遇、社會待遇、政治待遇、養老待遇,它都不一樣啊。
最后要千方百計當好民營企業的服務員。政府對民營經濟不光是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務,基層政府相關部門一天批、批、批,辦、辦、辦,要圍繞著民營企業來轉,給他們當好服務員。不要老是覺著我是管理者,我覺得我們各個局都是管理局,要變成服務局、促進局。要打造一個學習型政府、服務型政府、創新型政府。
總而言之,我覺得政府要向這六大員轉變,真正做到使這個地方成為創業成本最低、交易成本最低、生產成本最低、管理成本最低的區域,真正使這塊廣大的區域變成招商引資的洼地。這樣一來,當地企業不會走,外來企業也會以商招商。如果商人說你這個地方好,適合投資經商,你這個區域經濟自然很快就起來了。
胸懷有多大,事業就會做多大
中國商人:前面我們重點討論從政府角度出發應如何促進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那么企業自身呢?比如浙江的企業家中,最著名的溫商,其它地區企業家遇到的問題他們都遇到過,為什么三十年后,是不同的結果?
袁青鵬:根據國際國內的環境發生的變化,我們民營企業該怎么辦?怎么能實現又好又快可持續健康的發展?在企業和老板的戰略與決策上,我覺得先要從六個方面加強自我修煉。
第一要由開發資源向整合資源轉變。過去我們第一輪民營經濟的發展,在東北來說無論國營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是開發東北的資源。開發油田,形成一個大慶;開發小興安嶺,形成一個伊春市;開發煤礦,形成了一個鶴崗市。而今天的時代變了,到了整合資源的社會。未來一個企業的成功,一個地方的成功,政府的成功,關鍵是看它整合資源的能力。
如何整合資源呢?我覺得政府也好,企業家也好,要尋找和打造屬于自己的平臺。我們常說,一個政府的領導也好,一個企業家也好,如何取得更大的成功,關鍵要看你最密切交往的六到七個人是誰。如果一個企業家一天交往的是六個高人,決定了你將來的成功是很高的境界;如果你交往的都是億萬富翁,你將來也會成為億萬富翁。所以東北的企業家要善于走出來學習,和廣東的浙江的企業家去交流、交往,尋找自己的事業平臺。在尋找事業平臺同時,還要加大我們產業中非生產要素的附加值。就是品牌、環保和消費者心理上的附加值,今天的人買房,他不僅是買房,更多是在買環境;他吃飯,不僅是在吃飯,更多是在吃環境;買衣服不僅是買衣服更是要穿牌子。所以說,企業整合資源還要描準不同人群個性化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服務。因為不同的人群他的需求標準在發生變化,千萬富翁需求是一個層次,億萬富翁又需求另一個層次。
第二個方面,要由產業經營向資本運營轉變。實際上東北民營企業的發展,它過去的產業經營還可以,但資本運營是欠缺的。過去是搞產業,下一步不僅要搞產業還要搞資本運營。
第三個轉變是由個人行為向組織行為轉變。過去是老板一個人的成功實現了企業的成功,一個產品的成功實現了一個企業的成功,靠一次偶然機會的成功實現了企業的成功,現在要轉向通過團隊和組織的成功來贏得企業的成功。
第四個轉變是由草種胸懷向樹種胸懷的轉變。 人的胸懷有多大,事業就會做多大。一個老板創業時候的胸懷像是草的種子,斤斤計較,精打細算,那么企業做大了之后,老板的胸懷要變成樹的種子。草種長得再大也是一棵草,樹種再小也是一棵樹,它的視野與實力遠非草的種子可以相提并論。
最后兩個轉變是由多元化經營向專業化經營轉變,由注重功利向注重公益轉變。這兩個意思大家都明白,也有人在提,但就是落實起來不容易。
中國商人:企業的戰略與決策之外,您認為在具體的企業經營行為中,還應從哪些方面下功夫?
袁青鵬:這剛好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在企業經營的微觀層面,一定要處理好八大關系。第一是如何處理好企業發展中老板與員工的關系,老板與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的關系,新的高層管理人員與老的高層管理人員的關系,家族員工與非家族員工的關系。第二是如何處理好企業發展老板與家庭和睦的關系。企業需要經營,家庭更需要經營。用心的溝通是企業家搭在家庭和事業中間的橋梁。第三是如何處理好企業發展中老板與政府政策的關系。在發展民營經濟過程中,最終我們企業家和政府要追求雙贏的結果,這是最理性的關系。第四是如何處理好企業發展老板與社會的關系。第五是如何處理好企業發展中與老板自身素質的關系。我覺得企業家要提高自身素質,學習眾家之長,邊干邊悟邊學。首先要向中國的古人學習,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文化、兵家的戰術、墨家的制度都有可資借鑒的智慧;其次是向人民解放軍學習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士兵。”;然后是學習西方管理科學和西方經濟學。要向中外成功的企業家學習。既要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也要學習他們失敗的教訓。
企業家在經營中要面對的第六大關系是處理好傳統決策與逆向思維的關系。要用新思維、新理念來形成企業的投資決策和發展決策。拍腦袋、拍大腿的經營方式是做不好企業的。我覺得在處理這個層面的關系時要把握好兩個要點:自身的圈子決定企業家的命運。企業要想發展就要整合資源,企業家所處的圈子可以改變其自身的命運。我們要建立整合資源的特殊平臺,如何搭建圈子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時根據外部變化來調整自己的思路一定要成為企業家自身的習慣性動作,不能讓企業毀在“路徑依賴”上。
第七個方面是如何處理好企業發展中老板與產權清晰的關系。中小民營企業普遍以家族化的模式存在,家族成員在創業的時候多參與企業經營,當企業完成原始積累以后,引進現代化管理理念改造企業以適應發展需要的時候,由于企業產權的不清晰,導致各方利益的爭奪,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
最后,如何處理好企業發展與企業家身心健康的關系,我認為尤其考驗一個企業家的人生智慧。身體要健康,心態要健康,事業要健康,子女要健康成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古人曰:“勝者王侯,敗者寇”。 如今是“剩”者為“王”的時代,你有錢了,卻妻離子散了,真正“剩”者為“王”的是二奶和小蜜;你事情做大了,身體也完蛋了,不是早生華發就是英年早逝,甚至有的人企業做得好好的,卻受不了心理壓力,提前了結自己。這可以說都是企業家的悲劇,人都沒了,還能“剩”什么呢?
(袁青鵬簡介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副秘書長北京華商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