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是成年男女,但他們既不結婚,也不同居,而是組成一種新型的單身集團,即第三類單身。第三類單身者不結婚、不同居,而與一名固定的、忠誠的異性保持密切關系,同時依然生活在各自“小家庭”內。跟人數眾多的同居者不同,他們就是不愿跟心上人組成一對,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他們是放單的戀人,在英國被稱為“分居共過”,在法國被稱為“半同居”,還有一個更形象化的字眼,叫Solo(原意是獨奏、獨唱)。
第一類:不婚半同居
劉先生今年41歲,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像法國俗語所說:“被熱水燙過的貓看到冷水也怕。”現在的他雖然有一個固定的情人,卻不愿意結婚,兩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各人在各人的家里過日子。劉先生始終堅持認為,結成伴侶意味著失去對自己命運的駕馭;放棄一部分個人追求,也就是失去自己。現在這個時代講究的是尋找自我,誰也不愿失去什么,大家尋求兩人生活的好處,也不舍棄單身生活的優點,這樣就產生了分居伴侶關系。
編者語:這種新興戀愛方式既能享受不婚的悠游自在,又能兼容愛情,是堅持不婚主義者的最佳選擇。“只需要悱惻纏綿,絕不要柴米油鹽,有共同的生活經驗,絕不用共同的房間……”臺灣歌手黃舒駿這首老歌描述的幸福理想,亦成為不少婚內solo族的家庭規范。solo一族通常過著“五加二”的生活,即工作5天雙方各自生活,只在周末兩天共居一處,“要天天相戀,不要天天相見”成為這一新興族群的愛情新主張。
第二類:不婚不同居
林景和女友阿美大學畢業后,開始了忙忙碌碌的上班生活。兩人每天從早上工作到晚上,除了每晚睡前通通電話和周末見見面外,平常基本上沒有任何時間來相處。阿美曾幾次抱怨這樣的生活,但苦于經濟壓力,也無計可施。而林景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辛勤工作,能早日賺到錢買房子,最終能夠和女友修成正果。
編者語:這種兩人相戀又形不成一對的生活,是有其經濟和感情上的原因的。隨著學習年限的延長,就業年齡的推遲,許多青年愿意住在父母家,還依靠父母撫養。據統計,15~25歲年齡層的青年76%住在父母家。至于找到工作的幸運兒,他們忙于爬社會的階梯,還無心成家。這些年輕的成年人可以有一名愛情伴侶,但是愛情伴侶只占用有限的時間和不多的空間,于是,在婚姻與同居之后,又慢慢出現了第三條道路——Solo。
第三類:婚內分居
小文新婚一周便開始了“婚內分居”,雖處同一屋檐下,夫妻倆卻擁有獨立的臥室。“平時是朋友,周末是夫妻”,年輕的小夫妻如此定位理想中的婚姻生活,且樂在其中。崇尚自由、追求個性……如今,城市里越來越多的未婚、不婚、已婚男女躍身其列,成為solo生活方式的忠實擁護者。
編者語:據調查,崇尚solo生活方式的大多為30歲左右的青年男女,他們有較高的文化知識、理想的職業,為兼顧愛情、婚姻、家庭、事業而選擇“solo”。現在不少正處于熱戀之中的準夫妻也早早達成共識,一旦共同生活就選擇“solo”,以契合現代“速食化”的工作、生活節奏,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或避免婚后可能出現的危機態勢。
分居共過考驗傳統愛情
Solo的出現,使人類發明的一夫一妻制又開了一個缺口。在法國,不管怎樣,對一夫一妻制從來沒有提出過異議。當然,兩性關系和婚姻制度不斷適應時代要求和社會風俗,每個階段都要增加一點彈性系數,但是一男一女一旦決定一起生活,那么同桌而食、同枕共衾,總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就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樣沒人表示懷疑。但是現在出現了這些成年人,不顧自己的感情如何升溫,咬緊牙關要一個人過日子,使這條真理發生了動搖。如果現在三個成年人中有一個不跟異性一起過。那么這會不會引起愛情危機?事實好像恰恰相反,這就是令人莫名其妙的地方。這是因為在現時代,要男女兩人成為一對的唯一理由是愛情,正是這點使大家遲遲不能下決心結合在一起。一位社會學家說:“從前戀愛卻沒法做愛,如今做愛卻無心戀愛。”
伴侶問題專家,《伴侶社會學》一書的作者讓·克洛德卡夫曼說:“這是一種矛盾現象。一方面,結合的愿望從來沒有像我們這個社會那么強烈,那么理想化;另一方面,渴望結合的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苛求。作為這兩個矛盾的折衷就是大家不組成一對,而把結婚甚至同居推到愈遲愈好。”同居和結婚的候選人面對他(或她)的伴侶,行為愈來愈不像情人,而像消費者。他們兩人商量結合事宜,習慣于談判,討價還價,還要求保證試用。大家尋求兩人生活的好處,也不舍棄單身生活的優點,這樣就產生了分居伴侶關系。這是現代的怪圈。
伴侶關系發生破裂,大部分原因是女性對舊關系有了異議。是她們跟急于作為人婦的前輩相反,她們表示不愿意,要推遲,要拒絕。女人到了一定年齡,對確立伴侶關系有一定程度的害怕。如果參照讓·克洛德卡夫曼提出并得到證實的這條規律來看,女人這樣做不是沒有道理的。一名單獨居住的單身女子在職業上成功的機會要比同居的女子多;而同居的女子機會又比結婚的女子多。還可以從另一方面得到證實,從全體女性來說,女性結合的愈少,女性的職業地位也愈高。法國科學研究中心的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娜迪納·勒福休,編了一則寓言來說明這個問題:“從前,一個女人要做面包師,必須嫁給面包師;如果嫁給了面包師,也就跟著做女面包師。而今天,不論做社會管理員或當護士,女人需要的只是一張文憑,她不需要嫁人……”
這才是問題的癥結。當代婚姻波折的起因是它不符合當今的經濟需要。當初為建立共同生產體而結合,今天要有了愛情才結合。這是好事,但也成了婚姻的一個弱點;男女雙方的結合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長期以來的功能性基礎,而是愈來愈建立在情愛和性愛的基礎上,這樣帶強烈私人感情的基礎有時卻更加脆弱。
Solo模式,在某一階段因為距離會有很好的感覺,但一輩子這樣相處就很讓人擔心了。試想,他們維系愛情的時間會少,彼此了解的機會也會少,沒有婚姻,生孩子就無從談起,真不知僅憑三天兩早晨的“相聚”,他們的愛能維持多久?尤其是女性人老珠黃之時,你忽然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