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從一周歲斷奶后,每次睡覺,非得摸著我才能入睡。夜里翻身,一旦碰不到我,立即就醒了;如果摸到我還在他身邊,他才能繼續呼呼大睡。
我覺得這是一個不良的習慣,強迫他改正。但是,效果一直不明顯。
我一直保持著與孩子在身體上的交流。從最初的母乳喂養,到后來的按摩、觸摸?,F在他長大一點了,我仍然每天都會抱他,親吻他。我以為,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兒子,不應該患有書上常說的“皮膚饑渴癥”才對??墒牵⒆訛槭裁催€會這樣呢?
在網上,兒童心理專家陸為之先生給出了解答:“這是孩子對某種觸覺有強烈的依賴,并從中獲得某種安全感和舒適感。最好在醫生指導下對他進行撫摩和各種觸覺游戲,同時,應該允許孩子帶著自己喜歡的玩具一同入睡?!?br/> 看來,即使是我在這方面注意著,兒子依然渴望著更多的撫摸和關愛。
其實,不只是孩子,大人也是一樣的。
美國邁阿密接觸研究機構負責人菲爾德指出:人體的肌膚和胃一樣,需要進食、消除饑餓感。進食的方式就是愛撫和觸摸。
愛撫、觸摸、親吻(不是戀人間的那種熱吻)、擁抱——在我的感覺中,這些詞語,都是飽含著溫暖和深情的詞語。其實,不只這些,一個暖暖的微笑,一個關愛的眼神,一杯水,一個牽手,應該都是溫暖和深情的代表。只是,于我個人來講,我更偏愛一個溫暖的擁抱罷了。其實,無論是哪種形式,有一點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表達。
在網上,我還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孩子有一種被關注、被傾聽、被理解、被鼓勵、被正確對待的欲望。孩子做完事后,熱切盼望父母對自己作出反應。所以,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個姿態、一句話,都能取代原先的肌膚觸摸。如果孩子高興,父母也溢于言表;如果孩子落淚,父母也傷心;如果孩子表示‘我很出色’,父母也表露出為孩子的自豪之情,那么父母作出的種種反應,就能讓孩子強烈地感到自己已被接受、重視和關愛?!?br/> 其實,孩子如此,大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責編/畢春暉
E-mail:bcha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