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已經走過了30年。作為山西經濟和全國會計重要組成部分的山西會計,始終緊緊跟隨改革開放的步伐,乘勢前進,不斷創新,各個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以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階段和會計法規建設過程為主線,對30年來的山西會計進行總結回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計劃體制開始調整,會計法規恢復形成(1978—1984)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明確黨的工作重點向經濟建設轉移,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隨著工作重點的轉移和改革開放的起步,不重視會計工作、簡化和削弱會計核算的傾向得到轉變,對會計工作地位的認識重新確立。客觀地講,山西省在狠抓會計人才隊伍建設和會計學會工作兩個方面,均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具體體現在:
——會計法規建設起步。1981年3月,山西省會計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在學習姚依林、王丙乾、呂培儉等領導講話的同時,組織學習討論會計法草案,揭開了全省會計立法學習與工作的序幕。1982年6月,省財政廳綜合全省學習討論意見向財政部報送了《關于對學習討論〈會計法〉討論稿提出修改意見的函》,為《會計法》的最終制訂與實施建言獻策。
——會計制度恢復出臺。1981年10月,財政部全面修訂并陸續頒發了《國營工業企業會計制度》及國營施工企業、建設單位等一系列會計核算制度,1982年出臺了《國營對外承包企業示范會計制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試行草案)》。1983年,財政部頒布實施了《總預算會計制度》。
——人才隊伍建設空前發展。1979年2月,隸屬于省財政廳的山西省會計學校成立。大同、運城、呂梁、晉東南地區也先后成立會計學校。同期成立的省財貿學校、供銷學校、糧食學校等也相繼開設會計專業。山西財經學院等高等財經院校,為全省培養輸送了大量合格的會計人才。1979年全省首次對會計人員評定技術職稱,一批具有相應業務技術水平的會計人員被評定為會計師、助理會計師、會計員和助理會計員。
——會計服務市場開始出現。1980年12月,財政部頒發《關于成立會計顧問處的暫行規定》,會計顧問處后來演變為會計師事務所。1981年1月,財政部批準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上海會計師事務所。山西省也醞釀成立相應的機構。
——會計學會作用顯現。1978年12月26日(早于中國會計學會13個月),山西省會計學會成立。學會成立后,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會計培訓,創辦了當時全國為數不多的會計刊物《會計之友》。1984年5月省會計學會與省財政廳聯合成立了“山西會計函授學校”。在此基礎上,1985年3月受農業部委托成立了“中國農業會計函授學校”,1986年12月成立了隸屬財政部、總校設在北京、培訓基地為山西會計函授學校的“中華會計函授學校”。三所函授學校先后共招生67萬人,畢業37萬人,有效緩解了改革開放初期會計人員緊缺的情況。
總的來看,這一階段的會計工作基本處于撥亂反正、從無到有、逐步走上軌道的狀態。我國根據當時形勢的需要相繼建立了有關會計法規和規章制度,山西省在認真執行國家會計法規制度的同時,重點開展了以學歷教育為主的人才隊伍建設和以培訓新制度為主的學會活動,抓出了成效,形成了特色。
二、計劃市場兩體并存,會計建設走向正規(1985—1992)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建立和培養市場體系。計劃手段的逐步退出和市場要素的逐步出現,改變了計劃經濟時期會計完全依附于經濟工作的情況,給會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會計各方面建設逐步走向正規化。這一時期我省的各方面會計工作都取得重要進展,主要體現在:
——第一部會計法出臺。1985年1月,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會計法,于當年5月1日起執行,會計工作從此步入了法制化的軌道。我省各級財政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學習和宣傳貫徹活動。
——會計規章制度繼續完善。1986年和1988年,財政部修訂出臺了《鄉鎮企業會計制度》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1992年,頒布實施了《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和《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這些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門和行業的會計制度的實施,為后來制定全國統一的會計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注冊會計師事業快速起步。1986年我省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山西省會計師事務所成立。1987年6月我省制定出臺了《會計師事務所管理辦法》,1992年4 月山西省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1991年全國第一次注冊會計師統一考試,我省有了第一批通過考試取得資格的注冊會計師。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1988年,我省根據財政部《會計工作達標升級試行辦法》和考核標準,推開了會計達標升級工作,各級財政部門積極組織和推進會計工作達標升級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有力地促進了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
——會計人員管理規范化。1985年4月財政部、勞動人事部對國營企業事業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作出規定,我省隨后出臺了相應的實施辦法。1990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總會計師條例》,我省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開始設置總會計師崗位。1987年1月,省財政廳下發《會計證發放辦法》,為15萬會計人員發放了會計證。
——會計資格考試制度開始實行。1992年3月,財政部、勞動人事部決定對會計師及其以下技術資格改為考試取得。同年11月,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第一次考試舉行,我省7.1萬人報名參加。
——舉辦會計知識大賽。1989年4月,中國會計學會和華人世界社聯合舉辦全國首屆會計知識大賽。為參加全國比賽,1987年8月,我省舉辦了省級會計知識比賽,有4 000多名會計人員參加,515人獲獎。在此基礎上,我省組隊參加了1990年4月14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首屆會計知識大賽第二賽程決賽,取得了優異成績。
——表彰優秀會計人員。1988年7月,我省對5 000余名從事會計工作30年以上的會計人員頒發了榮譽證書。1991年10月,對340 名先進財會工作者進行了表彰,并給予記功。此后,定期對優秀會計集體和會計人員進行表彰成為一項制度。
總之,這一階段的會計工作各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效,以會計法為統領的法規體系開始完善,會計基礎工作提上日程,會計人員的培養、考核、使用有了依據,會計人員地位得到提高,尤其是注冊會計師工作的開展,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后來會計工作的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條件。
三、市場體制目標確定,會計模式發生轉變(1993—1999)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10月,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此后,股份制迅速發展,上市公司大量涌現;現代企業制度大面積試點,公司制初步形成;外貿體制改革加快,吸引外資規模快速上升。與經濟的市場化改革相適應,我國的會計模式也急速地向市場化轉變,各項會計工作在自身的變革中不斷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會計法的第一次修改。1993年12月,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對《會計法》進行了第一次修改。將其適用范圍由原來的國營企業事業單位,擴大到了包括集體、私營和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并對會計核算、會計監督以及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的規定也做了相應的修改。
——第一次會計核算制度重大改革。1992年12月,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同時依據《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制定和頒發了九個行業的十三項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執行,這是新中國會計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標志著我國會計核算體系由“蘇式”會計向市場化和國際慣例的轉型,為我國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會計核算模式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我省開始有了會計地方法規。1997年,省財政廳申請《山西省會計管理條例》立法。同年7月,成立了由省內會計領域知名教授、專家及會計、法律工作者組成的起草組,著手條例起草工作。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山西省會計管理條例》,1999年1月1日起執行。《山西省會計管理條例》的制定實施,標志著我省第一部地方會計法規的誕生,對《會計法》起到了細化和補充的作用。
——注冊會計師行業迅速發展。1993年10月,八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了《注冊會計師法》。1996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與中國注冊審計師協會聯合,審計事務所并入會計師事務所,注冊審計師轉為注冊會計師。到1999年底,全部事務所完成了脫鉤改制,標志著我國注冊會計師真正成為獨立的社會中介,進入穩步、健康發展的軌道。
——會計委派制頗具影響。1998年4月省財政廳開始進行會計委派制試點。1999年3月向省政府報送了《關于全面推行會計委派制改革的報告》和《山西省會計委派制試點工作方案》,先后共向7 725個單位委派了各類會計人員9 137人。這項工作成果曾被《經濟日報》和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播報,并在財政部召開的部分省市會計委派制座談會上介紹經驗。
——實施會計賬簿監管辦法。1999年5月10日,省人民政府第四次常務會議通過了省財政廳起草的《山西省會計賬簿監管辦法》,5月27日省長孫文盛簽署第136號政府令正式發布實施。此后,省財政廳協調工商、稅務等有關部門,制定下發了一系列相應的文件,公開招標確定了會計賬簿印制單位,各市縣財政部門也審批了會計賬簿銷售單位,并對所有核算單位進行了會計賬簿使用登記手續。截止到2000年底,全省有131個零售企業被確定為會計賬簿銷售點,86 027個單位辦理了賬簿監管手續。
——開展會計達標升級活動。1996年6月我省印發了《山西省會計工作達標升級辦法》,1997年8月成立了“山西省會計工作達標升級評審委員會”。至2000年底,全省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單位累計9 178戶,其中達標單位8 117戶,升三級單位1 046戶,升二級單位15 戶。1999年7月5日,舉辦了“省級單位會計工作達標升級先進單位實物展覽”,財政部會計司馮淑萍司長為展覽題詞:“學習先進經驗,提高工作水平,規范會計秩序,發展會計事業”;《山西日報》為此刊發了題為《我省會計達標工作成績斐然》的文章。這次以建立制度、改進工作、互幫互促、自查自糾為主的“會計達標升級”活動,使我省會計工作更加規范化,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會計電算化全面推動。1997年我省全面啟動會計電算化工作,先后制定了《山西省會計電算化發展規劃》、《會計核算軟件管理辦法》、《山西省以計算機替代手工記賬審批管理辦法》,保證了會計電算化工作的順利進行和有序發展。1997年省財政廳出臺了關于加快我省電算化培訓工作的若干規定,并有計劃地組織對會計人員進行計算機知識培訓,全省18萬會計人員取得了初級會計電算化培訓合格證。2000年又出臺了《山西省會計電算化中級知識培訓管理辦法》,開始進行會計電算化中級知識培訓,為進一步提高全省的會計電算化應用水平奠定了基礎。
——推廣會計例會經驗。呂梁地區創立了會計例會制度,由財政部門通過定期召集各單位的會計人員學習財務會計制度、交流工作經驗來達到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1997年8月,省財政廳在全省財政工作會議上做出推廣呂梁地區會計例會經驗的決定。當年年底,全省就成立會計例會小組952個。
總之,會計法的第一次修訂和會計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為適應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而進行的。我省在緊跟全國會計工作形勢的同時,創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對會計的市場化進程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市場改革逐步深化,會計功能全面提升(2000—2008)
1997年10月黨的十五大提出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1年11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10月黨的十六大宣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03年5月《國有企業資產監督管理條例》頒布執行。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宣告我國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強調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建設小康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深入的要求,會計改革和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以第二次修改會計法和第二、三次會計核算制度重大改革為主要內容,會計工作實現了質的飛躍。具體表現如下:
——會計法制更加完善。1999年10月31日九屆全國人大十二次會議第二次修訂了《會計法》。2001年7月,省人大財經委和省財政廳組織了對“一法一例”執行情況的重點檢查。2005年,開展了紀念會計法實施20周年的活動,活動持續8個月,為全面實現會計工作法制化、規范會計工作秩序營造了一個良好環境。
——統一的會計標準形成。財政部門和會計界緊跟時代步伐,快速實現會計標準的市場化和國際化轉變,兩次對會計核算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統一的會計標準。第一步,國務院2001年發布《財務會計報告條例》,財政部制定了由《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構成的新企業會計制度體系,出臺了《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先后制定實行了14個具體會計準則,使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同時在會計核算中發揮作用。第二步,從2005年初開始,順應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對會計提出的新要求,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建成了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執行,然后逐步擴大到了全部企業。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標志著我國會計標準最終走向了成熟。為順利實施新準則體系,省財政廳組織了全面、徹底、分層次、多形式的宣傳培訓工作,對先期執行準則的上市公司進行預測調查,提供咨詢服務,保證了新體系的按期、穩健實施、貫徹和執行。
——注冊會計師管理更加規范。2003年4月,省財政廳發文終止了委托省注冊會計師協會行使的行政管理職能,將原注冊會計師協會行使的行政管理職能收回廳里相關處室行使。2006年,財政部制定出臺新的審計準則體系,省注協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業自律文件,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業務培訓,以規范執業行為、提高執業質量。同年,省財政廳成立注冊會計師管理處,專門行使對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政管理職能。2006—2008年,省財政廳組織了對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清理整頓。目前,我省共有注冊合格的會計師事務所271家,執業注冊會計師2 730人,年營業收入總計3.4億元。
——會計體制改革成效顯著。在會計委派制全面進展的基礎上,我省的會計集中核算和“村賬鄉管”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00年3月,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在全省全面推進會計委派制度試行工作的意見》,會計委派制度可試行會計集中核算、委派財會負責人和代理記賬三種形式。根據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省直單位會計集中核算的實施方案》,山西省省直單位會計核算中心于2001年8月正式運行,省級76個行政事業單位進入集中核算范圍。截止到2003年底,全省11個市(地)、113個縣(市、區)實行了會計集中核算,850個鄉鎮實行了“零戶統管”。從2003年起我省各市相繼推行了“村賬鄉管”的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2006年這項制度逐步過渡為較為規范的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到2008年6月已實施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的縣(市、區)共108個,鄉鎮1 137個,行政村23 933個。會計集中核算和“村賬鄉管”兩項改革,打開了會計管理體制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會計隊伍建設體現新特點。2000年,財政部印發《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我省建立并運行了《山西省會計人員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會計人員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省持證會計人員達到25萬人,具有會計專業技術職稱的77 774人。2002年開始,我省高會評審試行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辦法。到2007年,我省累計評審確認了2 815名會計人員的高級會計師任職資格。
——更多優秀會計人員得到表彰。2000年,省財政廳授予181名會計人員“山西省先進會計工作者”榮譽稱號。2003年,對303名會計人員進行表彰,其中授予50名人員“山西省會計標兵”榮譽稱號,授予253名人員“山西省先進會計人員”榮譽稱號。2005年,對314名先進會計工作者進行表彰,其中20人被授予“山西省杰出會計工作者”榮譽稱號,28人被授予“山西省優秀會計工作者”榮譽稱號,266人被授予“山西省先進會計工作者”榮譽稱號。2006年、2008年,我省先后組織了兩屆“十佳”總會計師和優秀總會計師的評選表彰活動,兩屆各評選出10名“十佳”總會計師和5名優秀總會計師。
——會計學會活動有聲有色。開展會計科研課題研究,完成晉商會計研究等課題19個,其中4個被省科技廳鑒定為“國內領先”或“國內先進”。組織了“會計誠信與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市場經濟與會計監管問題”、“會計人才的培養和教育”、“現代預算管理與財務控制”“會計法治與會計德治”、“會計工作與節約型社會建設”等學術論壇6次,匯編成果專輯2本。組織評選會計優秀論文989篇,其中6篇獲省科協獎勵。參加跨省市學術交流活動6次,提交論文11篇。學會還連續承擔每年全省高級會計師的繼續教育任務,組織培訓班32期,培訓高級會計師4 810人次。
——總會計師協會走上舞臺。2004年4月,山西省總會計師協會成立,吸納會員250人。舉辦了“中部經濟崛起與企業財稅”等高級論壇和焦煤、鋼鐵、建工等行業的財務專題研討會。2005年選送中總協的6篇論文全部獲獎,2007年分別完成的兩個課題,雙雙被評為中總協優秀課題研究成果一等獎;協作編寫了《總會計師論叢》,為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咨詢和參考。
——會計文化活動取得成果。2002年2月起,我省組織參加財政部舉辦的第二屆會計知識大賽,近13萬名會計人員參加了第一階段的答題,2.3萬人參加了第二階段13個賽區、186場次的競賽,選出的代表隊在全國決賽中獲得華北地區第一名。2002年11月,我省54名會計界精英代表組團參加了在我國香港舉辦的第十六屆世界會計師大會。2003年4月,省人大財經委、財政廳決定開展“會計呼喚誠信”大宣傳、大學習、大落實、大評比活動,全省參加人數達到21.4萬人。2007年8月,我省組織參加第三屆全國會計知識大賽,第一賽程網上答題人數突破20萬人,山西省代表隊在12月的全國決賽中,取得筆試成績第10名的好成績。2007年10月,省財政廳獨創性地組織了全省會計電算化應用技能大賽,近千人參加了活動,促進了我省會計信息化的進程。
總之,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我省會計工作,更加貼近改革開放的實際,更加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取得了更加令人矚目的成績。由此,我省會計管理工作連續10年被財政部授予一等獎,在全國獨此一家。財政部和會計司領導多次來信或以其它形式,對我省會計工作給予肯定和表揚。可以說,目前我省的會計工作方向正確、措施得力,具有廣闊的前景。
綜觀山西會計的30年光輝歷程,始終緊跟本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全國會計改革的大局,體制機制逐步完善,法規標準日漸成熟,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會計監管作用強化,行業影響日益增強,學術活動空前活躍,體現了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大好景象。
回顧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山西會計,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和啟示:改革開放是會計改革發展的源動力。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改革開放的擴大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僅大大推動了會計的發展,而且使會計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反過來,會計又是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促進力量,會計興,百業興,會計規則的健全完善、會計隊伍的精干高效、會計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會計方法的不斷創新,以及會計理論研究和學術活動的活躍,都能夠有力地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會計只有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才能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展示自身的高超技能,實現會計事業的騰飛繁榮。
展望今后的會計前景,機遇與挑戰同在。我國正在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化解經濟危機的需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求,將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向又好又快轉變,這些都為會計職能的提升、會計領域的擴展、會計技術的更新、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等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會計的地位將會進一步提高,會計活動在人力資源、能源節約、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創新發展等領域的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系統化技術在會計中的應用將加快,建設高精尖會計人才隊伍的任務將更加突出。面向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會計工作任重而道遠,廣大會計人將不負重任,奮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