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中銷貨退回的會計處理進行了探析,并歸納總結了調整所得稅的調稅原則(本文僅限于探討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前的銷貨退回)。
[關鍵詞]日后事項;銷貨退回;調賬思路;調稅原則
一、調賬思路與調稅原則
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以前發生正常銷售業務,由于種種原因在資產負債表日至年度財務報告批準上報日之間發生的銷貨退回,其基本調賬思路是:與發生正常銷售業務時,編制相反的會計分錄。在具體調賬時。涉及損益類科目的通過以前年度的損益調整科目調整;涉及利潤分配中的提取盈余公積科目的直接通過未分配利潤科目調整。其賬務處理程序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部分:1、沖銷收入、成本與減值損失;2、調整所得稅;3、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轉入未分配利潤科目;4、調整盈余公積。另外。由于日后事項形成的影響數(對利潤總額影響的金額)性質不同,所以在具體調整所得稅時,其調整科目也有所不同。其調稅原則歸納如表1。
其中,日后事項形成的影響數是指對利潤總額的影響金額,影響數中的差額是指既影響利潤總額又影響應納稅所得額的金額;影響數中的差異是指影響利潤總額而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的金額。此處所講的差異均屬于暫時性差異。
二、實例分析:
甲公司2007年12月8日銷售一批商品給乙公司。取得收入為10000元(不含稅,增值稅率為17%),甲公司發出商品后,按照正常情況已確認收入,并結轉成本7000元。此筆貨款到年底尚未收到。甲公司按應收賬款的5%計提了壞賬準備,2008年1月18日。由于產品質量問題,本批貨物被退回。按稅法規定,經稅務機關批準,應收款項余額5‰的范圍內計提的壞賬準備可以在稅前扣除。本年除應收乙公司賬款計提的壞賬準備外,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2008年2月26日完成了2007年所得稅匯算清繳,甲、乙企業所得稅率均為25%,雙方均按凈利潤的10%計提盈余公積。
要求:(1)編制正常銷售業務的會計分錄。
(2)編制銷貨退回的調整分錄。
(3)按調稅原則調整所得稅。
分析過程如下:
1 正常銷售(會計處理)
(1)借:應收賬款 117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000
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1700
(2)借:主營業務成本 7000
貸:庫存商品 7000
(3)借:資產減值損失 585(11700×5%)
貸:壞賬準備 585
(4)利潤總額=10000-7000-585=2415(元)
(5)發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526.5(元)
(6)應納稅所得額=2415+526.5=2941.5(元)
(7)應交所得稅=2941.5×25%=735.375(元)
(8)遞延所得稅資產借方發生額=526.5×25%=131.625(元)
(9)所得稅費用=735.375-131.625=603.75(元)
(10)借:所得稅費用 603.75
遞延所得稅資產 131.62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735.375
(11)凈利潤=2415-603.75=1811.25(元)
(12)盈余公積=1811.25×10%=181.125(元)
(13)未分配利潤=1811.25-181.125=1630.125(元)
2 銷貨退回(調賬處理)
(1)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主營業務收入) 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1700
貸:應收賬款 11700
(2)借:庫存商品 7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主營業務成本) 7000
(3)借:壞賬準備 58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資產減值損失) 585
(4)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735.375
遞延所得稅資產 131.62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 603.75
(5)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811.2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811.25
(6)借:盈余公積 181.12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81.125
(7)調整后凈利潤=1811.25-10000+7000+585+603.75=0(元)
(8)調整后盈余公積=181.125-181.125=0(元)
(9)調整后未分配利潤=1630.125-1811.25+181.125=0(元)
3 調稅思路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