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觀點引起的反思——適應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中國會計現代化的唯一著眼點——中國會計現代化的理論依據:受托責任學說無論會計的目的,會計的對象,會計的方法都是針對著受托責任的——中國會計現代化的三個層次——中國會計現代化當前應抓的幾個問題。
一
十三大以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觀點已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根據這一標準來檢查,我們今天的會計工作究竟是適應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還是不適應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40年來,會計工作在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上的作用,應該肯定,但是,從檢查的觀點出發,我們卻不能不正視另一方面:
1.發展社會生產力需要資金,我國長期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官僚資本家從人民身上搜括到幾十億黃金、美鈔,解放前夕如數竊運臺灣,成為今天發展臺灣經濟的原始積累,我們今天僅有一點的資金,基本上是靠人民的辛勤勞動,重新積累起來的,十分困難。一個錢應掰成三個錢五個錢的用,而由于我們的會計理論和實踐落后,我們卻往往是三個錢乃至五個錢才頂一個錢用,資金的浪費十分驚人。只舉一個數字:據估計,我國投入于國民經濟建設的資金和日本差不多,而產出卻只及日本的1/4,有3/4在基本建設過程中白白浪費了。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因為不適銷而處理,先后估計,超過1千個億;現在積壓在庫銷不出的,估計還有1千個億,全國各方面由于會計落后、監督手段不力而浪費了。全國各方面由于會計落后、監督手段不力而浪費的資金,更不知有多少,這些都是人民的血汗,怎樣向人民交賬,我們至今還沒有這個觀點,可我們能永遠把人民蒙在鼓里,能永遠回避這個問題么?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
2.發展社會生產力,要保護好我們這個由人民幾十年節衣縮食、好不容易才累積起來的社會主義財產,要提高每個會計實體在利用這些財產上的經濟效益。保護社會主義財產,提高經濟效益一直是解放以來會計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可是,由于會計理論和實踐的落后,今天,我們的社會主義財產,正面臨著吃盡分光的危險,從開初的吃浮財、賬外財,而發展到吃底財,而后到無財可吃,發不出工資,而關門倒閉。今天,全國面臨破產的公私企業,估計達六位數。還有不少人鉆我們會計工作的空子,貪污舞弊、行賄受賄、投機倒把、化公為私,為所欲為。保護社會主義財產,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對人民來說,始終只是美好的諾言。
3.發展社會生產力,需要會計工作提供及時、可靠、有用的信息。由于我們會計工作落后,我們提供的,卻往往是廠長成本、書記利潤,是通過編賬、造賬、湊賬、混賬胡弄出來的東西。這樣,我們為發展生產力而作出的決策,自然就只能是決策人一廂情愿的神話,而老百姓所支付的,自然也只能是實現這些神話的代價——即我們稱為“學費”的東西。
4.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現階段,還不能不鼓勵引進外資,而外商對我們今天這一套會計工作,對我們今天這一套似商實官的注冊會計師事業的公正性,卻未必放心得下。今天,世界越來越小,以前經年累月的旅程,而今朝發夕至;國與國間的商事往來越來越方便、越頻繁;世界貿易的總額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在這種形勢的迫切要求下,國際會計標準、國際審計標準不斷在制定公布。它們和公歷紀年、阿拉伯數字、度量衡公制先后在各國通行一樣,也有使各國的會計標準、審計標準趨于統一之勢,而我們今天的會計理論界卻還有人在念念不忘于創造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制度來。也許,正是為了這個良好的愿望,至今為止,我們甚至連“壞賬備抵”也不提。這種在會計上自搞一套的態勢,自然不免增加引進外資的困難。
5.發展社會生產力,不能不有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作保證。今天,高度民主,正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所必要的生產關系。我們黨一直把高度民主作為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之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多次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1986年9月黨中央發布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主要歷史教訓,一是沒有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二是沒有切實民主政治”。十二大和十三大的報告一再號召以建設一個文明、民主、富強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為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十三大更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過程,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的過程。”
這些指示,十分確切地指出了民主這一生產形式在發展社會生產力中的必要性。
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十三大指出:“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列寧說:“國家的官吏,不過是執行我們委托的工作人員,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小平同志說:“當前,也還有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從近代民主發展的歷史看,近代民主首先是從人民對自己托付給公仆為人民利益而花費的錢有發言權和監督權開始的,也就是說,是從財政公開、會計公開開始的。國家之所以要進行會計工作,光看到經濟上的必要和生產力上的必要是不夠的,還必須看到,它是民主建設的必要,是向人民報賬、向人民交待、財政公開、會計公開的必要,而財政公開、會計公開,我們今天顯然還沒有提到日程上。
從上述幾個方面看,中國會計的現狀和發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鞏固黨的領導的要求,相差很遠,中國面臨著一個十分迫切的會計現代化問題。
二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會計的現代化,我們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根本觀點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
十三大報告指出:“由于左傾錯誤的影響……許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利于發展生產力和生產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東西,被當作資本主義復辟,加以反對。”
十三大報告又指出:“許多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并不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東西,或者,只適應于某種特殊歷史條件下的東西,被當作‘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固守”。
四十年來,從會計方面的情況隨便舉例,我們確曾將一借多貸、一貸多借特別是多借多貸的分錄方式當做資本主義的東西,認真嚴肅地加以反對,而將一借一貸的方式當做“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固守;也似乎還有人將管理會計認為是資本主義的東西,而將成本會計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東西;我們還確曾將蘇聯從沙皇時代沿襲下來的五分制記分法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東西大力推廣,而將百分制記分法認為是資本主義的。今天,我們不設“呆賬損失”和“呆賬備抵”科目,除了財政上的原因,是不是也還有維持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制度的美好形象這一“左”的味道在內?會計的現代化,首先就是要沖破這種“左”的障礙,認準一點:不管什么方式的會計,能夠真正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就是適合我們需要的好會計!
中國會計現代化的著眼點和目標,只能是發展我們的社會生產力。如果因此而確需建立一套“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方法,我們就堅決建立。如果確為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所需要,而確又“洋味很重”,我們也一定“拿來”不誤。
再說一句,中國會計的現代化,只能順從于一個唯一的目的,即: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生產力。我們不能先定下一個框框來、捆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手腳。一切,要有利于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生產力而行之。
我們不能不問中國的國情,不問是否為發展中國社會生產力所需,對國外的東西,一切照搬。也不能不問對中國是否該用,只要是西方的東西,就從思想上排斥,一概反對。中國會計的現代化,首先要求我們從黨的實事實是的精神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這個根本標準出發。解放思想,要求會計主管部門。會計理論界有一個現代化的頭腦和緊迫感,有一個明確的生產力意識,堅持“唯生產力論”排除“左”的干擾,如果有右的,也要排除右的干擾,大步前進。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制度,正是靠我們的生產力來維護,來表現出歷史的進步性。
從這一點出發,不妨對我們近四十年來所認識的會計的職能問題,對象問題,方法問題,乃至會計的階級性問題等等,重新認識一番,看看哪些是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而哪些是不符合的,分別揚棄。思想障礙掃除了,然后才能談會計的現代化。現就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但我確信,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歷史條件出發,對這些問題重新估量一番,乃至展開自由討論,對促使會計為發展社會生產力服務,總是有益的。
1.關于會計的職能、任務、作用和目的
不論如何提法,說通俗點,這是一個為什么要會計的問題。
為什么要會計?四十年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過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1)根據馬克思的說法,認為會計的職能在于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的綜合;(2)我國現行會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