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展教授是中國著名會計學家、會計思想家和會計教育家。先生人格高尚,學識淵博,為士林之楷模。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世人之典范。先生五十余年一貫忠誠于中國的會計教育事業,培育英才,傳道授業,盡職盡責;誠信處世,剛正修身,為人師表。2007年10月10日,是楊時展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日,回顧老人家輝煌人生,追憶吾師之英容笑貌,緬懷他為中國的會計事業所做出的粲然卓異的貢獻,神往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深深懷念之情回蕩于天地之間,老師,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經濟學、管理學、財政學、金融學以及會計、審計等方面均有著深厚的造詣。在會計學研究方面,先生既立足于中國,又兼顧國外,以達到洋為中用的目的。在會計學術立論方面,既采眾長,兼及數家,采擷各派之精華,而又立足于創新,堅持理論與實際融會貫通,確立一家之言。先生常常諄諄告誡我們,教書與著文都要嚴謹務實,嚴肅認真,做到深入淺出,博中求精。要為學生負責,為讀者負責,為整個社會負責。先生認為,寫史要有史德,重考證,講證據;教學要有師德,先正己,后正人;寫文章也要與道德統一起來,講創新、講誠信,講有益于學術發展,有益于社會。
先生平生錦文宏論甚豐,華章燦然似錦。可謂萬里追索探源流,皓首窮經話滄桑。揮毫潑墨鐘神秀,文采飄逸走龍神。綜觀先生論著,其主要學術貢獻可大體上歸納為如下八個方面:
一、依據中外政府和企業經濟與會計控制的歷史運行規律,創立了“受托責任學說”
該學說已成為會計控制理論建立的一大支柱,影響到中外會計學術的發展,也影響到中外會計理論的發展與改革實踐。
二、 通過揭示現代會計本質,創立了“現代會計控制學說”
其理論闡發既提高了對現代會計工作的系統要求,也從最根本的方面確立了現代會計的學術地位與社會地位。
三、 審計民主學說
先生認為審計工作代表人民,審計學說要研究如何代表人民進行審計。他認為,審計要民主,首先便要把審計結果公開,讓人民去評價審計的結果是否公平、公正。要把審計監督與人民代表會議制度密切結合起來。該學說對于推動當代審計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 經濟效益學說
先生認為會計控制工作要為實現經濟效益服務,無論微觀與宏觀經濟效益的實現,還是綜合經濟效益的實現,乃至社會效益的實現,都要落實到會計與審計控制工作這個基礎之上,如果不嚴肅認真對待這個工作基礎,輕則會造成經濟效益低下,重則便會導致經濟效益落空。先生的這一學說無論對于指引國有企業會計改革,還是引導資本市場會計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 能動“節用學說”
先生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節用或節約觀念,既與歷史上的節用觀念根本不同,也與計劃經濟下的節用或節約觀不同。當代的節用或節約觀是積極的、能動的,首先要考慮到增產、增資、增利潤,其次再籌劃好節用或節約問題。能動的節用絕非產品經濟下的“雙增雙節”,而是市場經濟下的“三增三節”。如果把先生以上學說結合起來加以考察,便可以發現先生的會計學說具有系統性,它體現為會計觀念上、理論上的一次變革,對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會計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六、 成本控制學說
先生認為成本控制是會計控制的中心工作,是落實經濟效益的關鍵,企業家一定要明確成本會計的任務,正確確立成本控制的目標;把成本控制落實到切實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方面。應當講,先生的《成本會計的任務》、《效益十策》與《微觀效益基本》等都是這方面學說的經典之作。
七、關于管理會計理論與企業管理實踐結合應用的杰出貢獻
先生是最早把管理會計翻譯引進中國的教授,并且他在國內大學里最早給研究生開設了這門課。先生強調管理會計須切實在中國企業得到應用,為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服務。先生認為,我國的企業應把內部控制與來自外部的控制有機統一起來,形成財務會計學與管理成本會計學的科學控制體系,為現代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創造最基本的條件。先生的這一觀點一直影響至今。
八、 唯物主義的會計歷史觀
先生精辟地指出:史實充分表明,“天下未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先生精通史學、古文字學與古漢語,諳熟歷史,洞察古今。這句至理名言可謂“史家之絕唱,文豪之妙筆”。其語言精美,用意精當,哲理深邃,含義包容高遠。故這句話在海內外大量被引用,成為會計界最為響亮的名人名言。
論及知識分子如何做人與做學問,先生曾對“知識分子”做了精辟的詮釋。先生講,如果一個知識分子喪失了人格與道德,丟掉了高風亮節的骨氣,那么便不是知識分子,而只能是識字分子。“會計上,資不抵債要破產”,一個知識分子“如果奉獻不抵享受,恐怕也只能算是一個破了產的沒有價值的人。”這是先生的金玉良言,它使我們終生受用。我們一定要以先生為楷模,做好人、做好事、做好知識分子,永遠永遠成為先生所要求、所期待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