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峽兩岸首屆會計研討會
1991年,北京用友財務軟件公司王文京、文碩等人,經由國務院之同意,在海淀區友誼飯店舉辦海峽兩岸首屆會計審計研討會,大陸許多教授和學者蒞臨參加,臺灣也有三十余位教授和注冊會計師應邀出席,這是海峽兩岸會計界四十多年來的創舉,一時轟動海峽兩岸。筆者即在這次研討會中有幸和楊時展教授及大陸許多會計先進會晤和交流,一見如故,深感愉快,也留下深刻而難忘的回憶,并建立起良好的友誼。
二、楊教授第一次訪問臺灣
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會計交流,1992年,筆者邀請楊時展、王文彬及文碩三位學者到臺灣訪問,王文彬及文碩二人如期辦妥手續并抵達臺灣訪問,這是四十年來大陸會計人士首次抵達臺灣訪問。不幸的是,楊教授因手續趕辦不及,未克如愿。
1993年10月,筆者又邀請楊時展、郭道揚(以上是中南財經大學教授)、何任遠、胡仁寬(以上是暨南大學教授)四人到臺灣訪問,由于第一次的經驗,已熟悉申請時需要的文件和手續,以致一切過程順利,四人如期抵達臺灣。
四位教授到達后,即按預定行程訪問臺灣管理會計學會、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和東吳大學,和老師、學生座談,交換心得,并了解臺灣的會計教育。
楊教授也撥冗訪問在中央政治大學念書時的老師陳立夫先生。陳先生自1949年到達臺灣之后,即脫離政治,從未擔任黨政方面的職務,只擔任民間團體孔孟學會的會長,著有《四書道貫》一書,宣揚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陳先生和楊教授見面,心情愉快,楊教授向陳先生報告了大陸校友的概況;陳先生也和四位教授拍照留念,并賜送每人一幅親筆書寫的毛筆字。翌日,陳先生安排在來來飯店的頂樓宴請四位教授,并邀請楊教授同期校友曹圣芬先生作陪。席中,楊教授曾口頭邀請陳先生回大陸,陳先生答道:“祖國尚未統一,一旦統一,隨時就會回去。”
楊教授也訪問東吳大學,和校長章孝慈交換兩校今后的訪問事宜。
三、楊教授第二次訪問臺灣
1994年,楊教授再次訪問臺灣,參加淡江大學舉辦的會計審計研討會,并參加主計協進社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也會晤了中央政治學校時的系友何大忠先生和主計處的老同事李增榮先生,并接見英士大學的學生吳涵芬女士。
離臺之前,筆者和他作了一次長談。因為楊先生從事會計和教育會計多年,深刻了解中國會計的演進和發展,因此筆者建議他把四十多年來會計的演進和發展作有系統的介紹,寫成專書,留給后代的子孫。楊先生與筆者的看法一致,當場表示同意,這或許是以后《1949-1992年中國會計制度的演進》一書的由來。
四、日后的往來
楊教授離臺之后,與筆者書信往來從來未間斷,筆者也在1995年和東吳大學的二位教授回到中南財經大學訪問,拜會楊教授和郭道揚教授等人,并陸續邀請楊教授教導的幾位博士生如羅飛、張龍平、張杰民等人到臺灣訪問,擴大了兩岸的會計交流。
1997年10月,楊教授不幸因癌癥去世,筆者感傷不已,寫了一幅挽聯悼念他。以后蒙師母沈如琛女士來信告知,她家中只懸掛了兩幅挽聯,而其中之一即為筆者所作。
五、對楊教授的追思
歲月流金,筆者認識楊教授共有十六年之久。筆者對他的學術思想極為敬佩,以亦師亦友的態度對待他。筆者認識所及,認為他一生具備了以下的人格特質:
1.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薰陶,講究倫理道德,重視固有文化。
2.深愛祖國,關心國事,以匹夫有責和國家興亡為己任。
3.愛護學生,關懷學生,樂于幫助學生。
4.忠于學術,治學嚴謹,學貫中西,專心致力于會計教育。
5.個性耿直,剛正不阿,嫉惡如仇。
6.個性急,求是心切,恨鐵不成鋼。
7.生活節儉,簡單樸素,不慕虛榮,不求名利。
8.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楊時展雖去逝十年,墓木已拱,但其精神不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目中。
這次楊時展教授學術研討會,筆者特別作了一首七言律詩,以表示對他永遠的懷念:
吊楊公時展教授
十載懷多哀思深,今朝追悼客登臨。
(楊公應予兩度邀請赴臺訪問,十年間天人永隔,予無限哀思)
嘔心一卷存青史,瀝膽萬言緣赤忱。
(楊公著《1949-1992年中國會計制度的演進》一書,為士林所珍視)
天降斯人以大任,薪傳計治作良箴。
(楊公有“天下未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之銘言。)
重光禹甸期非遠,早遣飛鴻報好音。
(楊公在世,常以兩岸統一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