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下午,在故宮東側的中國人民外交學會舉行了中川秀直先生《漲潮時代》中文版的發行儀式。除了中川先生本人和小池百合子(前日本防衛大臣)等政治家、宮本雄二駐華大使出席以外。另有十多家日本大報和電視臺記者從東京隨行前來跟蹤采訪。日本的記者對其國內政治動向十分敏感。也可以說比較“勢利眼”,如果他們不是判斷中川先生在日本政壇以及在中日關系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決不會興師動眾地追隨而來。也不會在那幾天的日本全國大報上連篇累牘地報道中川先生在中國的行蹤和言論。
筆者作為該書中文版的主要譯者之一。也隨著中川先生來北京參加新書發布會。
筆者與中川先生已經有好幾年的交往。小泉內閣時代,中日關系因為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問題而陷入僵局。有一次。中川先生、筆者和另一名強硬派評論家一起在日本富士電視臺的重頭節目里討論靖國神社問題,當時中川先生提出了在該問題上打開僵局的頗為建設性的意見。事后了解到中川先生為此遭到日本強硬派的不少攻擊。
作為主要譯者之一。也基于與中川先生交往中了解到的情況,筆者覺得本書中文版有不少新意。
首先。對于打破日本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中川先生提出了新的改革和發展方向。這是完全不同于迄今為止的官僚主導路線的。中川先生提出了一系列針對官僚集團以及官僚主導的政策的改革措施。同時,他又提出了鼓舞人心的到2020年的“GDP倍增計劃”。他認為。通過一系列改革刺激經濟增長,可以使日本經濟恢復活力,重新占據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就是他強調的“漲潮”(水漲船高之意)路線。
其次,作為自民黨主要負責人之一。中川先生在本書里總結了他所擔當的國內選舉對策的心得和經驗,作出了“日本社會與政治已進入全新階段”的判斷,并為執政的自民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議和對策。
中國與日本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但現在中國國內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政治體制及其變化發展,同屬人類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有可以借鑒之處。中日兩國之間可以超越政治體制的不同。在執政黨的反腐敗、立足民眾等對策措施方面相互比較和借鑒。通過本書,中國讀者也能夠了解到日本政治新的變化及其一些趨勢走向。還可以作為“他山之石”,借以參考。
本書的另一個重點部分是有關亞洲外交和中日關系的內容。中川先生提出了“新亞洲主義”的主張,呼吁亞洲各國進一步加強合作和相互了解,他認為亞洲的未來走向應該是“開放型的自主亞洲”。其中他把主要篇幅用在中日關系上。主線是主張積極發展兩國關系。中日之間建立對等、互惠的新型關系。
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訪華,中日之間達成了建立“戰略互惠關系”的協議。但當時只提出了口號。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對此。中川先生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后。提出了不少充實“戰略互惠關系”的新的建議和構想,為推進中日關系做出了扎扎實實的貢獻。安倍首相上臺之后逐漸修正了他本人原來的對華強硬的主張,尤其是調整了小泉內閣時代在歷史問題上與中國全面對著干的路線。到了福田內閣。中日關系逐漸走向了春暖花開。其間。中川先生作為安倍內閣的執政黨干事長、福田首相的密友。臺前幕后的穿針引線,功不可沒。
本書日文版于2006年秋出版發行。這次中川先生訪華參加本書中文版發行儀式時發表了演講,其中談到“日中關系即將進入‘亞洲兩強共存’、‘改革互惠’的新階段”,這一思路也是值得回味的。在各自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改革上,中日之間也可以加強交流,相互啟發和促進。中方一直比較重視日本戰后的發展經驗,而日本近幾年對于中國的改革思路也多有研究乃至借鑒。這方面的交流可以成為兩國共同性的一個新的交匯點。
從中川先生的著作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日本對于中國的崛起及其未來的走向是很在意的。的確。中日兩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加在一起占了整個東亞地區的八成以上。“合則兩利。斗則俱傷”這句話用在中日關系上真是非常貼切。雙方都應該認識到時代的要求。進一步加強相互了解和溝通,共同擔負起構筑東亞共同體的責任。希望本書能夠成為中國讀者了解日本現狀和未來走向的一把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