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過去一年中國的外交,可圈可點的事不少。要從這么多事中選出特定數目的若干亮點,不是很容易,一定會留下遺憾。在編輯部就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例如,中國在這年為促使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取得重大進展所起的作用,中國在東亞合作中的角色等,就未能入選本期的十個亮點,這不是因為它們不重要。我們的想法是,不求面面俱到,只將給人們印象最深的若干事列舉出來。這些內容得到了外交部有關領導和部門,得到了學者們的認可,相信也會得到讀者的認可。而八位司長和兩位學者對它們的評述,使這期“封面話題”顯得更加厚重。
邀請外交官和學者共同點評中國外交,“世知”近年做過多次。“錢其琛風格”、“中國外交以人為本”、“打造良好大周邊”等,都是這樣。2003年年中,在李肇星外長促成下,我們還曾邀請外交部五位司長談胡錦濤主席就任以后的第一次出訪——訪問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出席上合組織元首會晤、參加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
也歡迎讀者提出你們心中的2007外交亮點。
——編者手記
推動“和諧世界”
十七大豐富和發展我國外交戰略
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報告在論述了當今世界的發展變化后指出,“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事關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在堅持和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的外交方針政策。
2005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首次全面闡述了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主張的深刻內涵。此后,這一主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和贊同。外交部政策研究司司長馬朝旭對本刊記者說,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外交戰略思想。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作出的正確選擇,是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體現。
當前的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和諧世界思想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挑戰、共同建設人類美好家園,提供了有益的啟迪和思路。它所倡導弘揚的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和環保五個方面的政策主張,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要求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馬朝旭認為,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這是我們黨對當代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基本認識和科學把握。推動世界向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方向發展,有利于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推向前進。
馬朝旭說,和諧世界思想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我國外交戰略。它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以合作解爭端等思想,提升到新高度,發展到新境界。這是我們黨在外交上的與時俱進,對于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理論建設,做好新形勢下外交工作,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馬朝旭指出,中國是和諧世界的倡導者,也是積極推動者、建設者和實踐者。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任重而道遠。中國人民將繼續同各國人民一道,為實現這一崇高目標而不懈努力。
首腦外交活躍
展現全方位外交理念
2007年,中國的首腦外交依然積極活躍。
從年初出訪喀麥隆、利比里亞、蘇丹、贊比亞、納米比亞、南非、莫桑比克和塞舌爾等非洲八國,3月出訪俄羅斯,6月出席八國集團領導人與五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領導人對話會議,到8月觀摩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和平使命—2007”反恐演習、訪問中亞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兩國并出席上合組織元首理事會第七次會議,9月出訪澳大利亞并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胡錦濤主席足跡遍及亞、非、歐、大洋各洲。
從1月訪問菲律賓并出席第十次東盟與中日韓、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第二屆東亞峰會、主持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4月訪問韓國、日本(被譽為“融冰之旅”),到11月初訪問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白俄羅斯、俄羅斯并出席上合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六次會議、中俄總理第十二次定期會晤和“中國年”閉幕式活動,同月訪問新加坡并出席第十一次東盟與中日韓、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第三屆東亞峰會及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溫家寶總理同樣行程緊密。
此外,這一年還有38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對我國進行訪問。
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系統地指出了這些高層外交活動在多個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一是增強政治互信,推動我與有關國家雙邊關系深入發展。各國領導人紛紛表示,發展同中國的關系是其戰略選擇,對本國有利,對世界有利。
二是促進互利合作,就提升雙邊合作水平達成共識。訪問期間,我與有關國家在多領域簽訂合作協議,并為未來合作的長遠發展勾畫藍圖。
三是推進人文交流,加深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感情。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多次走近外國民眾,傳遞中國人民的真摯情誼和美好祝福。
四是加強同各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溝通,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共同努力。領導人親自就重大國際地區問題做工作,有力推動有關問題的解決進程。
五是宣傳我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世界理念,增進世界對我發展道路和對外政策的認同。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利用演講、致辭、答記者問,廣泛介紹中國發展形勢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政策,宣介我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對外方針,并就氣候變化、全球貿易、區域合作、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等外界關心的重要議題闡述立場,增信釋疑。
六是揭露“臺獨”分裂活動的行徑,在臺灣問題上贏得國際支持,反對臺灣當局搞“入聯公投”已成為國際的共識。
劉建超認為,首腦外交以其不可替代的方式為我發展同世界各國友好合作關系,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發揮著并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融冰之旅”
鞏固中日關系改善和發展的勢頭
和風化細雨
櫻花吐艷迎朋友
冬去春來早
——溫家寶訪日詩句
4月11日,正當溫家寶總理抵達日本,開始為期三天的訪問的當天,天空下起了細雨。溫總理在與時任首相安倍開始會談時幽默地說,東京雖然下起了雨,但中國有句古詩,叫“好雨知時節”。安倍首相也很有詩意地引用京都嵐山周恩來總理詩碑上的一句話“一線陽光穿云出”來作答,并表示希望溫總理的來訪能為日中關系帶來“明朗之兆”。
這是中日關系擺脫五年政治僵局后我領導人首次訪日,也是我總理時隔七年再次訪日。這些年,中日間冷淡的政治關系,使兩國民眾心里都結上了一層冰。2006年10月,安倍首相應邀訪華,雙方初步破冰,此次溫總理訪日繼續“融冰”。
短短的52個小時,溫總理出席了幾十場活動:會晤日本天皇、首相和各黨政團體負責人,在日本國會發表情理交融的演講,啟動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制,廣泛接觸日本民眾,出席“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開幕式。
4月12日,溫總理在日本國會發表了題為《為了友誼與合作》的演講。這是我領導人時隔22年再次在日本國會演講,也是中國總理首次在日本國會發表演講。除了會場上日本眾參兩院議員外,中日兩國將近15億民眾通過電視實況轉播,一起聆聽了中國總理的講話。“盡管風在呼嘯,山卻不會移動。”溫總理引用這句日本諺語,隱喻中日關系雖然經歷過風雨和曲折,但是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的根基不會動搖。溫總理的演講高屋建瓴,情理交融,全面闡述了對中日關系過去和未來的看法,多次博得熱烈掌聲。時任首相安倍稱之為“歷史性的演講”,參議院議長扇千景表示“中日間的堅冰已經消融”。
訪日期間,溫總理還廣做日本民眾工作,充分展示了中國總理平易近人的魅力。溫總理與東京市民一起在公園里晨練,教他們打太極拳,和他們交談、合影。溫總理到關西農戶家做客,邊交談邊品嘗農戶自家生產的大米和甜豆,并親手栽種了兩株西紅柿。在參觀立命館大學時,溫總理身著象征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35號球衣,和學生們一起打棒球。這些親民形象給日本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外交部亞洲司司長胡正躍指出,這次訪問備受國際社會關注,取得了圓滿成功。
胡正躍說,政治上,雙方以《聯合新聞公報》的形式,明確了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基本內涵、框架,規劃了兩國關系的未來。
經濟上,雙方啟動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制,舉行第一次部長級能源政策對話,確定能源、環保、高科技、信息技術等重點合作領域,并簽署七個合作協議。
人文交流方面,兩國領導人共同出席了“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中方開幕式,就開展人文交流推出重大舉措,包括雙向開展大規模青少年交流、合作實施年內兩萬日本人訪華計劃等。
胡正躍認為,溫總理此訪鞏固了安倍訪華以來兩國關系改善和發展的勢頭,有力地推動了兩國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根據溫總理訪日時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制順利啟動并舉行首次會議,我國防部長和海軍艦艇訪日,“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舉行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日關系的改善與發展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
多邊外交
展示中國與世界關系歷史性變化
2007年,積極主動、成效顯著的多邊外交是中國外交又一光彩奪目的亮點。中國通過一系列多邊渠道和手段,精心運籌大國關系,進一步推進睦鄰友好,大力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協調,廣泛深入參與國際體系建設和國際規則制定,維護了國家利益,發揮了積極建設性作用,有力地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事業。
作為外交部國際司司長,吳海龍這樣概括2007年中國的多邊外交。
多邊首腦外交成果豐富。胡錦濤主席出席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溫家寶總理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等國際會議,全面闡述中國內外政策主張,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與各方溝通協調,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了解,加強與各方的政治互信。
在多邊機制對熱點問題的審議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在伊朗核問題以及中東等問題上,中國積極與有關各方進行溝通與協調,強調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問題,支持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在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推動“雙軌”戰略,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持,為最終在該地區部署非盟和聯合國“混合部隊”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還派遣工兵積極參與達爾富爾地區的維和行動。在緬甸問題上中國主持公道,在緬甸局勢發生動蕩后,支持聯合國秘書長及其特別顧問甘巴里的斡旋努力,與各方一道推動問題的妥善解決。
多邊經濟外交取得積極成效。在這一年里,我們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協調與合作,增強在國際經濟和發展事務方面的發言權。深入參與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國集團等多邊機構的活動,對相關游戲規則的制定積極施加影響。在債務可持續性、主權財富基金等問題上增信釋疑,維護利益。
氣候外交積極主動有效。面對氣候變化問題升溫、要求中國等發展中大國承擔量化減排義務呼聲上升的壓力,中國利用各種多邊場合全面闡述有關立場和主張,介紹節能減排措施,提出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等倡議。積極建設性地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推動就巴厘路線圖達成共識,表明中國愿意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有關規定和原則,與國際社會一道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堅定決心。
為北京奧運會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中國在第62屆聯合國大會提出“奧林匹克休戰”決議,獲得協商一致通過,187個聯合國會員國參加聯署,顯示了國際社會對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支持和信心。對外介紹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取得的成績以及為成功舉辦奧運會所作的努力,為奧運爭取良好的輿論環境。
吳海龍總結道:2007年中國多邊外交融首腦外交、熱點外交、大國外交、經濟外交、環境外交為一體,積極進取、大膽開拓,展示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中國已成為國際體系的積極參與者與貢獻者,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建設性力量。
中美關系
總體穩定并有重要進展
中美關系是中國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2007年,中美關系總體保持穩定并取得新的重要進展。外交部美大司司長劉結一對這一年的中美關系狀況做了自己的評論。他指出,胡錦濤主席和布什總統分別于6月和9月在德國海利根達姆八國集團與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和澳大利亞悉尼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成功舉行會晤。兩國元首就中美關系和共同關心的問題廣泛交換意見,達成許多重要共識,為中美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新的動力。兩國元首還通過通話、通信等多種方式保持密切聯系。
中美兩國在戰略層面的溝通和對話進一步增強。劉結一回顧說,在吳儀副總理和保爾森財長的共同主持下,第二、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分別于5月和12月在華盛頓和北京成功舉行,達成諸多成果和共識。楊潔篪外長結合出席聯大和中東和會兩次赴美,與美方就落實兩國元首共識、穩定和發展中美關系深入交換意見。戴秉國副外長與美常務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共同主持的第四次中美戰略對話也在美成功舉行,對增進中美戰略互信、擴大兩國務實合作產生了重要積極效果。
關于中美經貿關系和雙邊重要領域互利合作,劉結一用“繼續深化發展”六個字進行了點評。2007年1月至11月,雙邊貿易額達到2763.1億美元,同比增長15.7%,全年有望突破3000億美元。中國自美進口繼續快速增長,取代日本成為美第三大出口市場幾成定局。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與我方就擴大兩軍交流達成六點共識。兩國議會間、人民間的交往更加活躍,反恐、執法、科教文衛等合作進一步擴大。雙方并就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蘇丹達爾富爾等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保持著有效的磋商和協調。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劉結一說,我們積極評價美方多次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反對陳水扁當局搞“入聯公投”,敦促美方以更加堅決、有力的行動與中方一道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和中美關系大局。我們對美國內貿易保護主義上升和一些人炒作中國輸美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的動向感到擔憂。我們反對任何人利用達賴、人權、宗教等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希望他們以客觀理性的眼光看待中國的發展,尊重別國選擇的發展道路。
2008年,我們將迎來中美建交30周年。回顧過去30年中美關系的歷程,劉結一認為,共同利益是維系兩國關系的紐帶,對話與合作是兩國關系的主旋律。實踐證明,一個良好的中美關系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亞太乃至全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他說,我們愿與美方共同努力,尊重彼此利益和關切,加強各領域對話、交流與合作,妥善處理分歧和敏感問題,推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穩定健康發展。
“和平使命”
上合組織聯合軍演增進互信
2007年8月17日,俄羅斯的車里亞賓斯克,天高氣爽,草木蔥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武裝力量“和平使命—2007”聯合反恐軍演已經進行到了最后一天。應普京總統邀請,胡錦濤主席與其他成員國元首這天親赴現場觀摩了實兵演練。
這次演習是從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