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改,時至今日還沒能走出困境。
公立醫院改革備受詬病,大醫院、特別是三甲醫院成為吸引財政投入的利器,卻仍然解決不了掛號難、看病難的問題。
現行醫生執業制度與“十二五”醫改規劃背道而馳,用職稱、晉升、福利等繩索將醫生與公立醫院捆綁在一起,不僅沒能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均等化,反而使目前匱乏的全科醫生加速流失。
縣鎮一體化、醫聯體、衛生支農,為解決基層衛生人才缺乏的情況,政府確實沒少想辦法,但一個個紅頭文件下去,基層人才不增反減,服務能力日益萎縮。
加大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讓藥價受政府招標集中采購控制、不準二次議價等政策,也似使醫療服務價格嚴重背離價值。當協和醫院門口的停車費已變成15 元/ 小時,而主任專家的掛號費還是14 元,如此,紅包、回扣怎么能單靠行政禁令就得到解決?
越來越微薄的藥品利潤竟讓國內的醫療設備市場如火如荼,很多醫院將目光集中到了檢查項目上,為了盈利,CT、核磁、彩超變成了患者看病的“常規甚至是必做”的檢查。
兩個月來接連被爆出的英國GSK、法國賽諾菲、瑞士諾華、美國禮來等四家跨國大型藥企中國區卷入商業賄賂的丑聞,更是將主管部門、藥企、醫院和醫生集體推上了風口浪尖。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著名衛生經濟學家,現任中國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蕭慶倫說,國際上認為中國公立醫院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立醫院,而是公立的營利性醫院。他毫不諱言,很多公立醫院賺錢的方式不顧醫德底線,這讓病人失去了對公立醫院和醫生的信任和尊敬。
層層疊疊的矛盾和盤根錯節的利害關系,無疑是行政化和壟斷種下的惡果。
7 月31 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當前要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放開市場準入,釋放改革紅利。
因此,只有破除醫療資源的高度行政化壟斷,政府將一些教育、醫療、就業等公共服務交由社會力量承擔,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給社會非營利性組織提供更加公平自由的環境,政府以“購買”方式提供必要的補助,才能實現醫療資源的社會化,讓中國走上“健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