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新時代是“個性”的時代,是一個尊重個性,展示個性和塑造個性的時代,人的個性必將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發展,培養人才是教育的主要職能,語文教育在青少年個性教育和青少年的個性塑造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使青少年全面、生動活潑地發展,這也是現代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與歸宿。然而,中學語文教育并沒有很好地達到這個目標,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語文教學的個性缺失,這已成為社會各階層人士廣泛關注的一大熱點。
一、中學語文教學個性缺失的主要特征
第一,格式化教育。教師缺乏自己獨特的富有個性和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很少引導學生體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等,缺乏獨創性,使得本該生動有趣的語文教學呆板、重復與低效,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根本感受不到語文教學中那些最重要的東西——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融和理智的啟迪。標準化的評判和單一的追分傾向,使本該活潑愛動的青少年變得刻板單調,學生的個性自由逐步喪失。語文教育喪失了最為根本的陶冶情操、指導人生的價值意蘊。可見,提高語文教材分析研究能力,打破語文教學的“程式化”,消除教材、教參的崇拜意識,是當今語文教育界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第二,學生個性展示受到很大的局限。課堂上教師占據講臺,大包大攬,滔滔不絕進行語法分析、邏輯推演,而忽視了文本內在韻律及審美境界,漠視學生的存在,輕視學生的個性,忽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阻礙了學生的個性與創新能力。這種僵死的模式不僅背離了語文教學的規律,更違背了“教育必須關注人”這一基本原則。這樣的教學就難以避免封閉性、機械性、程式化,更不可能顧及到學生獨特的生命表現和學生提出的非常個性化的問題。
第三,語文的考題過于強調標準化。現行的語文試卷沒能順應人的認識規律,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不利于整體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而且由于學生的閱歷不同,他們對文本的體驗不盡相同,對文章的理解應體現這一差異性,但語文中試卷中的考題答案卻過于標準化,束縛了學生豐富的情感和創造性思維。在這樣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在語文教學中則難有體現,學生的個性受到壓抑。
二、改變中學語文教學個性缺失的具體對策
第一,要改變語文教育現狀。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不斷夯實自己文化底蘊和完善自身個性品格的同時,利用各種條件和因素精心培育學生的健康人格,師生共同營造出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語文教學環境。語文教師要有個性,要從單一、刻板的教學框架中走出來,使語文學科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的學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近生活,觀察社會,體驗自我,體悟人生追求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幫助他們形成樂觀、開放、合作的人生態度。在語文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造思維,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使其具有全面的人文素質。
第二,要強調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倡導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倡導合作精神,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第三,中學語文教材的體系編排和文章選取要有利于對青少年一代進行意志的培養。道德的灌輸,情操的陶冶,人際交往能力與良好習慣的養成,內心世界與精神生活的豐富,使之具有更廣闊的內涵,而且教材要更鮮明地反映現實生活、時代精神和新鮮氣息,能夠反映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
第四,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作用。語文試卷的設計應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認識結構及心理發展規律來出題,并在語文試卷中體現出來。小學與初中階段是一個人記憶的黃金時期,應利用考試的導向作用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而高中階段則是一個人理解能力與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語文試卷的設計應考慮到人類的認知發展水平具有明顯層次性的特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促進學生的階梯性成長,使學生語文能力得到整體提高,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尊定良好的基礎,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作者單位:河南省電化教育館)
(責任編輯:孫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