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本第五冊(人教版)第三單元有一篇駁論文《謊言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這篇文章用確鑿的證據(jù),配以充沛激昂的情感層層駁斥,論述日本前運輸大臣石原慎太郎否認南京大屠殺,認為這是中國編造出來的謊言,認為中國“一直要損污日本的形象”。言論的荒謬、荒唐,揭穿其險惡用心。
一、處理方式一:基于教學目標的選擇
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抓住駁論文中批駁的“突破口”,掌握批駁的方法。在前幾課學習的基礎(chǔ)上,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很容易掌握本課的駁論方法——用大量的歷史事實和證人證言直接批駁了對方的論點,學生對其言論的反動性和危害性也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原來筆者處理這一課就是按照這一要求來完成的,況且這又是一篇課外閱讀課,筆者僅是把它作為一般的駁論文就草草結(jié)束了對該課的學習,壓根就沒有在思想上重視它。
課雖然按要求上完了,但是總感覺有點不是那么舒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右翼分子活動頻繁,勢力猖獗。他們揮舞反華大旗,篡改歷史教科書,否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和對亞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尤其是以小泉純一郎為首的政府首腦多次參拜靖國神社,鼓吹發(fā)展軍事力量,宣揚“中國威脅論”的歪理學說,極大地傷害了中華人民乃至亞洲人民的感情。另外,我們的學生對“南京大屠殺”那令人發(fā)指的殘暴一幕也僅僅停留在30萬遇難者這個簡單的認識上。很多學生不清楚甚至不知道“靖國神社”是什么,日本要員為何要參拜,參拜的目的是什么,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為何反對?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有責任讓孩子們了解這段歷史;作為一名炎黃子孫,有理由讓學生認清歷史的真相,澄清那段慘絕人寰的日本侵華史實!新課改所提倡的三維目標,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在以往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錯失了一次很好的教育良機,這一遺憾使我一直耿耿于懷,使我有不吐不快的郁悶和不爽。
二、處理方式二:基于學生主體的選擇
再次教讀這一篇課文的時候,筆者就想辦法彌補了這種遺憾。先是讓學生查找有關(guān)南京大屠殺、靖國神社的資料。學生積極響應(yīng)號召,搜集了很多資料,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了解、認識了那一段歷史,也知道了靖國神社。但是,筆者認為學生還緊緊停留在對一些文字材料的感性認識上,要想加深理解,就必須找一些這方面的影象資料。在想盡千方百計沒有結(jié)果的情況下,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中原油田教育資源網(wǎng)上看到了有關(guān)的音像資料:《南京夢魘》和《1937?南京真相》。《南京夢魘》是一位美國電影人朗恩?喬瑟夫博士前后籌備近10年制作的一部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該片的圖片資料之完整,史實之引人入勝,制作藝術(shù)之精良超越了以往任何一部同類主題的電影,而且這部電影通過一個美國人獨立的視角來敘述史實,不代表任何社團、政黨或國家的利益,所以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該片在美國的華盛頓州、紐約州等地試映50多場,每場幾乎都是座無虛席,有時甚至連走廊、門口和窗外都站滿了人。《1937?南京真相》立足于大量新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南京大屠殺的史料和證據(jù),以全面、客觀的視角,揭露了發(fā)生在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期間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其中的很多資料都是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現(xiàn)。該片中全景式地展示了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始末,披露了中日雙方軍隊的作戰(zhàn)命令及戰(zhàn)斗詳報和日軍官兵的陣中日記;不少新發(fā)現(xiàn)的幸存者、目睹者和加害者的證言資料被引用;很多文物和影像資料也都是紀念館從國內(nèi)外征集回來后首次在影片中使用。筆者如獲至寶,在很快完成本課的知識教學環(huán)節(jié)后,花了近三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看了這兩部記錄片。當他們看到日本侵略者屠刀下的中國平民的尸體堆積成山,被強奸后的中國婦女被開膛破肚,進行殺人比賽后的日本軍官在瘋狂地獰笑,學生們個個驚呆了,憤怒、痛恨之情在心中升起,民族自強精神得到加強。
電影結(jié)束后,教室里沸騰了,預(yù)期的效果不但達到,而且出乎意料之外。教學沒有停留在空洞的說教上,而是把原汁原味的歷史資料借助影象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使他們對南京大屠殺有一個更清晰、更直觀、更形象、更真實的了解和認識,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yǎng)也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國恥,要肩負國家復興重任的價值已深深的烙在學生的心靈深處,一堂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就這樣悄無聲息的結(jié)束了。課外筆者又把《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這一段本屬于九年級的內(nèi)容,提前讓學生背誦下來,目的是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反思:把教學還給學生
一篇課文兩種處理方法,得到的是兩種不同的效果,很明顯第二次教學的效果好于第一次。原因就在于筆者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并大膽的嘗試,打破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引入課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除此之外,筆者還加強了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第一次教學僅僅是把課本、教學參考書及其附帶的一些文字材料加以利用;而第二次的教學,筆者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還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課下搜集相關(guān)資料,充分利用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視資料,把《少年中國說》拿來提前學習,這樣各方面整合在一起,不僅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第十中學)
(責任編輯:劉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