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課堂教學中討論活動評價問題的提出
素質教育下,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同時提高對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興趣,課堂教學中一般會有討論的時間安排。17世紀開始,在西歐的一些大學的教學中應用課堂討論,具有專題研討的性質。現代的課堂討論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獨立鉆研的基礎上,共同進行討論和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對課堂教學中討論這一活動的有效評價,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潛能的發揮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見,培養他們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
二、回歸具體化評價
采取具體化評價,從學生、教師和師生互動在討論中的表現進行三方面的具體評價,以反映課堂教學中討論環節進行的具體評價項目及實際應用效果,并對該評價作出一定反饋,以促進課堂教學目標更有效的達成。
本文對討論活動的具體評價涉及對人(學生、教師)的評價,對組織環境氛圍的評價及對討論活動結果的評價三部分。
1.對學生表現的評價
一是態度,學生參與和主體性的發揮。二是思維和能力,包括創新思維和懷疑精神,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是否經常運用演繹、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來思考問題,表述事實,解釋現象,找出答案。學生糾正錯誤的能力,懷疑精神及創新思維的各項指標得分如何。三是小組討論在人際交往中的評價:學生的合作與團隊意識,部分學生的領導意識的得分怎樣。
2.對教師在討論中表現的評價
一是教師對要討論主題和時機的選擇與判斷。選擇正確的時機,一方面要根據教材、教學內容的要求,事先鋪墊好討論的基礎,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掌握討論的材料,積累討論必備的語言。另一方面要依據學生自身是否有討論的意愿,抓住學生質疑的時機。
二是教師自身知識儲備及對話題理解的深刻性與先進性。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研究應領先于學生,深刻于學生。要能正確引導學生去尋找作品的本質性意義,領悟作者的情感,并從中得到情與理、內容與形式的熏陶。在這樣的基礎上討論才能出成果,出新意。
三是對討論過程的管理。不僅做到對討論主題方向的正確引導,更要激發學生討論的欲望和積極性,促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
四是對結果的評價。對結果評價盡量客觀,要對學生的參與和發言進行適時、適度的鼓勵與支持。
3.對課堂氛圍的評價
不能把心理氣氛簡單地理解為群體的各個成員心理品質的簡單總和,它其實是群體成員在直接接觸中形成的具有新質特點的群體心理體驗。群體活動的動機和態度,共同的目標和利益,有效的組織系統和雙向溝通渠道,成員合理需要的滿足和健康、活躍的情緒狀態,成員有自主感、能參與并得到認同,成員間相互關系和諧、融合、有凝聚力,領導者的風格、價值定向和積極的政治態度等是群體良好心理氣氛得以形成的一些重要因素。
4.總體結果的達成及教師和學生個體差異的評價
由能力概念可知,課堂討論效果的相關因素主要有順利完成任務的速度與任務完成的質量兩個方面。能力施用的次數多且整個時間短,應屬能力強的反映。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討論不一定是持續時間長才有效,何況,長時間的課堂討論也是不現實的,因為那可能會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按時完成。
三、評價中的難點及對策
一是對學生或教師在小組討論活動過程中的評價,容易產生因為有限的取樣而產生不正確的判斷。為了進行更加客觀和公正的評判,應該注意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幾次機會,并進行幾次全面而整體性的判斷。
二是學生在對小組活動進行討論時,容易出現各種心理狀況,比如應付心理。在評價活動中會對評價采取消極防守,回避旁觀,不利于評價活動的正常進行。一些學生可能不愿真實地表現自己的水平,或進行過多的表現。一些學生可能會由于過于內向而無法測出其真實能力。采取的對策主要是采取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在評價過程實施前盡量做好教師的工作,使其能幫助部分學生注意反饋結果的方式方法,以避免評價對象感到挫折,產生焦慮,引起心理沖突。
三是對目標事先設定出指標體系,必然會產生一些非預期效應。于是希望能盡量全面設計指標,并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自評來發現一些新信息。
四是對討論活動的評價歸根結底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發展,但在進行討論活動評價時,評價體系一般對學生個體的強調較少,無法真正通過對討論活動的評價達成對學生個體性的促進性評價。于是,該評價把學生個體的興趣、態度及個體差異等要素列入評價指標體系中。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