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的活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體現,課堂上學生能否自主參與學習活動是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的明顯標志。教師能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叩開思維的大門,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是當前教師應攻克的一個難點。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更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從而讓學生喜歡上數學。
一、借助生活情景,讓抽象知識變得具體形象
數學知識原本比較抽象,對一些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無味。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易懂,就要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在生活情景中幫助學生解決矛盾,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學習“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存在的關系,筆者在教學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A同學和B同學是同位,假如沒有A同學,你能說B同學是同位嗎?同樣的,沒有B同學,你能孤立地說A同學是同位嗎?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因數和倍數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概念,它們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說誰是因數、誰是倍數;一定要說清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這樣不僅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易懂,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創設“開放性學習”的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習數學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開放性地去探究、發現新的有關數學知識。例如,教學“圓的周長”這節課時,筆者對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進行了這樣的設計:一是自己演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投影上演示“圓的周長”,使學生對“圓的周長”有一個形象的感知;二是自已做實驗,學生動手操作,各自想辦法求出直徑分別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圓的周長;三是觀察思考,圓的周長可能和圓的哪部分有關,有什么關系?圓的周長不通過測量,你能想辦法算出來嗎?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