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要不要進行“誠信”教育
誠信教育不僅僅是當前的迫切需要,而且從長遠來說,誠信教育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深遠意義。
2001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為“誠信”。有人贊揚,有人質疑。質疑者問;在當今急功近利的環境里,“誠信”能值幾個錢?——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美國存在一種“企業非道德性神話”,認為“倫理與企業經營根本就是兩碼事”,即商業經營的目的是追求利潤,與“誠信”無關。教育能把“非道德性”的東西轉化為“道德性”的東西嗎?
市場經濟運行中,不斷地有假冒偽劣商品投入市場,有人提出:追求利潤最大化是規律,通過教育就能讓人“誠信”嗎?還有人認為,當前是社會轉型期,許多價值觀改變了,人們之間出現了信任危機,人們會選擇“誠信”嗎?
這些說法不同,其實就是一個問題:在社會轉型、市場經濟、價值多元的條件下,還要不要講“誠信”?“誠信”教育到底有沒有效果?對此,筆者談幾點看法。
第一,企業的“非道德性”是不能成立的。人們的任何社會行為都可從道德的維度審視,經濟行為也是如此。而誠信是市場經濟活動的前提條件,“越是講道德的社會,經濟越容易發展”。因為“企業與道德之間事實上存在著更深刻的關系,經濟行為與其他社會行為相似,必須在行為前預先設定一個道德背景,這一點是不可或缺的”。用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的話來說:“商業活動中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是信譽和誠實。”
第二,為了認識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現代市場經濟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日常生活中,人們可能看到市場上出現的一些偽冒假劣商品,或者遭遇過受騙上當,加之只看到經商是要賺錢的一面,于是總認為誠信與市場經濟是不相容的。但有經濟學家認為,誠信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黃金規則。如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厲以寧認為信用是對交易合法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劉善壁闡明了價值規律要求等價交換、平等互利,競爭法則要求公平競爭,經濟競爭的復雜性要求市場主體尊重契約合同。可見,市場經濟要求公平、平等、講信用,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第三,不應把義與利絕對對立起來。在一些情況下,義和利是對立的,也確實存在著見利忘義的現象。但兩者也可統一。我國自古就有人十張見利思義,義利統一。不要認為市場上都是一片漆黑,其實光明的方面是存在的,講究信任、公平的人是很多的。如南京老山藥業公司的產品多年來一直暢銷,并進入國際市場,其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誠實做人,誠心做事”。這表明,義利是可以得到很好的統一的。
第四,出現“信任危機”并不能否認市場經濟需要誠信。當前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的確表現出了“信任貧困”和“信任危機”,然而這并不表明市場經濟不需要誠信,也不能證明誠信教育是沒有用的。相反,這恰恰表明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不可缺少的條件。正因為誠信缺失使得市場秩序混亂,坑蒙拐騙盛行,進而還可能導致投資不足、交易萎縮、經濟衰退。這些更加表明大力倡導誠信、努力健全法制,對整治市場秩序,逐步走向規范極其重要!
第五,誠信是私人個體的基本品質。誠信是每個人的基本需要。一般地說,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誠信的人。我對別人誠信,我也希望別人對我誠信。在人際交往中以誠信相待,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才是和諧、輕松、愉快的。試想,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互不信任、彼此猜疑、爾虞我詐的環境中,必將充滿憂慮、提心吊膽,深怕受騙上當,這樣的日子怎么過!?從做人來說,一個人要保持自己的基本品質,必須做到誠信。
第六,誠信友愛是和諧社會六大特征之一。誠信教育不僅僅是當前的迫切需要,而且從長遠來說,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深遠意義。誠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加入WTO的需要,誠信是做人之本,興業之本,立國之本;是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誠信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誠信是整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礎,各種良好的道德品質都離不開誠信這個基礎。要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社會進行誠信教育,把誠信作為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使現代市場經濟成為真正的信用經濟。經過長期的教育,用誠信把人們各方面的道德行為、經濟運行、政治行為統一起來,使誠信成為大多數人認同和遵守的行為道德準則。
第七,重視對中小學生的誠信教育。誠信是對公民在公共生活中道德行為的規范要求,是合格公民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當下的中小學生尚屬未成年人,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說法,這是一個社會公民的誕生期,必須讓他們受到各方面的教育才能成為合格的公民。中小學生還沒有進入社會生活,但他們作為私人個體已經有人際交往,只要與人交往,就應當遵循誠信的規則。而對中小學生進行公民誠信品質教育和文明教育的訓練,正是他們作為公民參與未來公民生活的準備。
二、誠信教育的要求
明禮誠信等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共同構成社會和諧的基礎。而包括明禮誠信在內的公民美德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幫助中小學生確立正確的公民意識,提高公民素養是當前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
(一)養成誠信的德性是根本
誠信是公共關系中的道德行為規范,“誠信”是“明禮”的升華。明禮是人的道德的外在表現。它可以是不同性質的行為,可能是內在德性的表現,也可能是道德形式主義。某生見老師,鞠躬問好,可能是內心尊重愛戴老師的表現,也可能是“例行公事”,當然也可能是必得遵守學校的規定,還可能是給老師留一個“好印象”,日后獲得一個好評語,等等。因此,同一個行為,可能具有不同性質。
誠信不是理論的,而是實用的。誠信教育絕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說教上,也不能滿足于口頭表白。布伯的實踐表明,激烈反對說謊,能夠充分論述說謊危害的人,也可能更是說謊的老手。誠信教育不能滿足于學生的外在表現,而要重視內在德性的養成。這是一項踏實而艱巨的教育任務。
按照誠信的要求改進學校德育。我們的學校一貫重視德育,但學校德育的確存在著許多不符合德性的問題,從而造成一些負面效應。誠信教育必須防止形成表里不一、知行脫節的不良傾向。防止形成雙重人格;在學校、在人面前時一種表現,回到家中,或者老師、同學不在場時又是一種表現。誠信教育,養成人的德性是根本。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我們需要“培養一種可以稱作沒有人在的個人誠實,就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實行理性與感性的統一監督。這種監督是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做人做事都要講誠信
首先,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質,也是學生的基本品質。我國《中小學德育大綱(綱要)》規定:培養學生誠信正值的品質,《小學生守則》提出了誠實勇敢的要求,《中學生守則》提出了“誠實謙虛”的要求。
學會誠信,做誠信的人。誠信是每個公民應具備的品質,是每個人完善自我的重要方面,為此應當培養學生多方面與誠信相關的品質:培養學生文明禮貌,懂得各種場合的文明禮儀,使用文明用語;培養學生遵紀守法,包括自覺遵守各項社會法規、教育法規和學校紀律,具有遵紀守法的意識:培養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做到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能真誠地理解和看待他人,善待他人,誠懇相待,信守諾言,自尊尊人,提高社會親和力,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言行一致,學會負責,想的和說的,一致,說的和做的一致,做個負責任的人;幫助學生學習誠信立人,誠信立人是誠信教育的核心目標和內容,確立誠信立人的意識,以誠信為做人準則,喚起自我意識和自我完善的意識和能力:等等。
其次,學會做事也要講誠信。誠實的肯定方面,相應于友鄰之愛,可以表達為這樣的道德準則:對你的鄰人以誠相待。由于人們的行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于人們的思想,真實的思想對于他的幸福就尤為重要。因此,友鄰之愛的普遍義務,就包括著幫助自己的鄰人擺脫虛假的思想并獲得真實的思想的義務。
只有誠信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與人合作,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才能做好事情。路德在評論《圣經》中的詩篇時說:“我覺得在塵世中沒有什么比分裂整個人類社會的謊言和背信棄義更為有害的惡行了。因為謊言和背信棄義先是分裂人們的心靈;當人心被分裂之后,它又會分裂人們的手,而當人們的合作之手也被分裂了的時候,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呢?”
(三)繼承傳統美德構建和諧社會
誠信教育要與繼承中華傳統美德相結合,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樊和平教授在《論中華傳統美德》一文中,歸納了十項中華傳統美德。它們是: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包括誠信知報在內的這些傳統美德是和諧社會所需要的。
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以來就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是修身養性,把立德當做做人的根本。如《論語·學而》指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說明“立身處事,誠信為本”。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明禮誠信等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共同構成社會和諧的基礎。而包括明禮誠信在內的公民美德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幫助中小學生確立正確的公民意識,提高公民素養是當前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
三、有效地培育誠信品質的建議
當前的社會大環境為我們的公民教育提供了許多極為有利的條件,但同時也存在許多消極的影響因素。為了順利實施公民道德教育,構建社會和諧社會,應當積極營造誠信務實的社會大環境。
學生是自己德性構建的主體,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品德的養成不是靠灌輸,而是靠主體自己踐行和體驗。誠信品質不是“告訴”的結果,而是學生自主培育生成的。
(一)學校教育中有效地培育誠信品質的要求
1.成人誠信教育的表率作用。成人包括教師、家長。從學校教育言,主要是學校領導要起表率作用;教師忠于自己的職守,嚴守誠信原則。學校最能影響學生誠信品質形成的,不是德育課程。而是教育者的行為。教育者應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體驗誠信是寶貴的品質。思考不會造就有德性的人,踐行是培育德性的根本方式。誠信品質的養成。重在讓學生自己在踐行中體驗誠信是寶貴的品質。例如要求學生認真踏實地對待學習,不抄襲作業,考試不作弊。對學生平時在他承擔的社會工作中,在參加的社區公益活動中,在與老師和同學的相處中,所做出的良好表現給予肯定贊揚,讓他們體會到誠信待人和被人信任的愉快。也可以創造條件給學生以踐行的機會。例如家長讓孩子參與一定的理財活動。讓孩子學習購物,學會記日常消費賬目等。另外,也可引導學生體驗不被信任、不被尊重甚至被欺騙等是多么痛苦。
3.誠信教育本身必須是誠信的。必須堅守學校教育的道德性。不搞形式主義,不弄虛作假,不做表面文章。不為上級檢查評估、觀摩活動而弄虛作假;更不能搞“領導、老師、學生三結合”,合伙說假話、做假事、搞欺騙。有效地培育誠信,靠的是誠信的行為。人無完人,教師自己也有不足之處,我們不能要求老師做完人,但卻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時,必須是坦誠地面對自己的不足,這樣的誠信教育才可能是道德的、有效的。
4.倡導真誠的人人關系。造就誠信品質,不是通過上道德課,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幫助學生主動地學習,讓他們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要幫助他們學會判斷自身行為的道德性,學會選擇符合誠信的道德行為,在踐行中去感受、領悟、體驗。師生間、同學間的交往,堅持以誠信相待、相互關心、相互溝通、開誠布公、坦誠相見。不背后打小報告,不背后說同學壞話。在班級中形成相互關愛、相互信任的文化—心理氛圍。學生交往最重要的秘訣在“誠信”。
5.分析說謊的性質,區別對待。我們鼓勵說真話,但生活中說謊現象仍時有發生。對于學生的說謊,特別需要謹慎細心地對待,分析說謊的原因與性質,不能一提說謊就定性為道德問題。說謊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如年幼者可能使想象與現實混淆,把想象當成現實告訴成人,被成人認為是說謊,受到了訓斥。又如學生考試不及格,或因犯有錯誤,為避免成人的訓斥和懲罰而說了謊。當然說謊也有可能是因為道德品質方面的問題,即為了私利,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而說謊。對這類性質的說謊需要認真處理,但也需要防止判別錯誤;造成不良后果。某高校一名大學生因“戀物癖”犯錯被當成道德問題被開除學籍,這一不合理的處罰改變了他的一生。有的說謊既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道德方面的原因,這就更需要認真、仔細地了解情況,謹慎對待。還要注意,當學生對自己說謊的錯誤已有認識并承認了錯誤時,可不再懲罰,避免迫使學生說謊。此外,相當多的情況是善意的“謊言”,對此更應允許并給予理解。
6.形成誠信的學校小環境。要使整個學校教育環境成為有利于培育誠信品質的小環境。學校領導和管理人員首先要做到誠實守信,按照教育政策和學校規章、學校計劃辦事,不違章,不失信,不毀約,不亂收費。提倡和發揚誠樸的校風、學風。發揮學校教育氛圍和班級一文化氛圍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重視營造誠信務實的社會環境
當前的社會大環境為我們的公民教育提供了許多極為有利的條件,但同時也存在許多消極的影響因素。為了順利實施公民道德教育,構建社會和諧社會,應當積極營造誠信務實的社會大環境。
建立必要的有權威性的規則,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積極營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大眾媒體、文學藝術以及體育活動對公民道德建設有特殊的滲透力與影響力。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法制是重要的保證,政策有直接的影響,規章制度也是保障。
“國家的基本義務就是:必須促使個人以一種道德的方式生活。”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是“取信于民”、營造誠信務實社會大環境的政治前提。“信”具有誠實無欺的意思,是進行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維系國家政權的前提和保證。子貢問政,孔子認為“食”“兵”“信”三者,“信”最重要,“民無信不立”。
建立信用體系。政府要發揮重要作用:推動、規范、監督、服務。信用制度建立不起來首先是沒有明確的產權制度,其次是政策不穩定。
加強經濟道德建設,遵從“誠實無欺”的商業道德,反對假冒偽劣。繼承發揚傳統的“童叟無欺”的道德準則。這是與每個人都有關的經濟道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種道德,希望買到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的東西。
講究誠信是交友之道。一般說,誠信是處理人際關系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論語》有言:“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誠信,要求在對待朋友時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言忠信,行篤敬”。
(責任編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