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詞的形成和格律
下面再對由詩到詞的發展與形成,做些簡介。
詞,將詩的五言和七言格律,轉化為長短句,所以也稱詞為“長短句”或“詩余”。詩轉為詞;更有利于譜曲演唱。經文人加工后又形成了固定的“詞牌”和嚴格的格律。
現用兩個故事來說明詞與詩的區分。
故事一:有人把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备膶憺殚L短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把原來的“七絕”改成了一首“長短句”的詞。
故事二:據說清末某書法家為慈禧題扇,將王之渙的《七絕·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把其中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句寫成了“黃河遠上白云”,丟掉一個“間”字。寫完后,慈禧發現了丟字,正要動怒,他卻靈機一動,把原詩改讀為一首詞讀給慈禧聽:“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蹦耸勾褥兣瓰樾?,避免了一場大禍。
以上改寫的兩首由詩為詞,都屬偶然,既無詞牌,也不合乎詞的格律。但從這兩個故事中,可以說明詞與詩的不同特點,詞已打破律詩的五言或七言的限制,而成為比較靈活的長短句。但詞也并未完全擺脫詩的格律的限制,在詞的五言、七言的句式中,仍沿用著詩的平仄句式要求;而且在對仗和押韻方言,也不亞于詩,所以詞也稱為“詩余”。
詞有多種詞牌,有的詞牌如“憶秦娥”“清平樂”等,可能原有其人其事,但沿用下來就成為詞牌,與詞的內容就不相關了,如同今天的歌譜一樣??梢杂猛辉~牌填寫不同內容的詞,所以有“填詞”之說。
詞以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但在劃分上也存有不同的意見,一般認為在50字以內為小令,50字到90字之間為中調,90字以上為長調。中調和長調,一般分為上下闋;在內容上,一般是上闋寫景,下闋寫情。但有很多詞作,并不以此為限。
詞的句式,突破了律詩的五言或七言格式,句式從一字句(也稱為一字豆)到十一字句都有,如宋蔡伸的《蒼梧謠》:“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見《宋詞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165頁),毛澤東的《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逼渲械摹疤臁弊趾汀吧健弊?,都屬于一字句。十一字句,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一詞中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和“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都可以算作十一字句式,但實際上這些長句,也可視為上六下五和上四下七的聯句,其中又使用著律詩的五言和七言格律。
在詞的對仗方面,由于它是長短句,對仗的出現較多,有的是扇面對,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一詞中的“長城內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和“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本褪巧让鎸?。
詞在用韻方面,要求較寬,有的在一首詞中要換韻,有的詞需要用入聲韻,不再細述。
下面就小令、中調、長調,舉例對詞譜作些簡介。
毛澤東《十六字令》:“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其詞譜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毛澤東用的是前一個詞譜,蔡伸的《蒼梧謠》似乎是用的后一個詞譜。
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詞的詞譜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逼湓~譜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這首詞,可算作中調。
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边@首詞的詞譜是“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边@首詞的特點是,在后闋中大換頭。從字數看,已達93字,屬長調。
下面再舉一首長調《沁園春》來作說明。
毛澤東《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它的詞譜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這首詞,共計114字,屬于長調,分上下兩闋,下闋換頭;完全符合上闋寫景,下闋言情的要求。而且用了扇對,在扇對開始時候,還用了一字豆,如“望長城內外”的“望”字,“惜秦皇漢武”的“惜”字。在平仄上基本符合上述規格。在內容上,宏論古今,氣勢磅礴,在格式上,無論是遣詞和組句,以至對仗、用韻等等,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因而陳毅同志把它譽為是一首空前絕后的佳作。
詞本來自民間,是可配曲演唱的,所以也稱為曲子詞,后經文人加工,而成為一種有嚴格格律的文體,但在平仄及押韻的要求上,較詩為寬。詞有俚、雅之別,又以作者風格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派別,但就其大者而言,可分為豪放和婉約兩大派,也有重音律和重詞章的不同區別,一般來說,重音律的詞多屬婉約,重詞章的詞多屬豪放,明張綖說:“婉約者欲其詞調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宏”,是有一定道理的。(可閱《唐宋詞鑒賞詞典》序言,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頁)現舉南宋俞文豹在《吹劍錄》中所記述的一個故事,來作論詞作風格的結束語。
“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會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瘱|坡為之絕倒。”這個故事,具體地說明了柳永的《雨霖鈴·秋別》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表現了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前者可算是婉約派,體現出陰柔之美:后者可算是豪放派,體現出陽剛之美。
詞在內容上,由于文人的創作越來越寬,可以言志,可以惜情,可以品評歷史,可以抨擊時弊。在形式上,比律詩更為活潑,從小令到中調到長調,有著多種詞牌,可供選用,于是從宋代起便有大量的詞作出現,成為一代文學的主要文體。
在詞的影響下,出現了元曲和雜劇,使我國文學的發展,又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詞到曲,又是詩詞發展的新階段。曲較之詞要求更寬一些,曲分為散曲和套數兩種,套數是多種曲的綜合。曲也有曲牌,在遣詞和組句比較寬松,更適于演唱。唐詩、宋詞、元曲就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三大奇葩。
(責任編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