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名詞結構歧義的生成研究是在一個完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來看語言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有限的句法和詞匯和無限的表達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語言結構岐義。生成語法一直在談論結構歧義,但很少涉及名詞結構歧義研究,名詞在其深層結構中可以被解釋兩種身份:名詞和名詞中間結構。根據表層結構到深層結構的α-移動理論以及對名詞中間結構的定義可以研究名詞結構歧義的定義、檢測方法及其生成機制,名詞歧義有名詞多義歧義即詞匯歧義和名詞結構歧義之分。名詞結構歧義是同一名詞在深層結構上具有兩種身份,即名詞和名詞中間結構,而這兩個深層結構在轉向表層結構時會在特定的語境下產生歧義。名詞結構歧義的生成機制是因為在深層結構中的名詞在生成表層結構時產生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身份,產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解釋,從而產生了名詞結構歧義。
關鍵詞:名詞中間結構;深層結構;表層結構;α-移動理論
中圖分類號:H4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3-0131-03
一、對結構歧義研究的回顧
依據索緒爾和喬姆斯基的語言學觀點,結構歧義是指句子中至少有一個組成成分在作分析時和臨近的成分構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結構,即一個表層結構可以被分析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深層結構,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深層結構經過轉換生成相同的表層結構。結構歧義的研究我國學者也早有論述: “某一結構由于其中各詞之間的關系不同而產生的歧義為結構歧義。” [1]5 “詞匯歧義、結構歧義、語法歧義和句法歧義都是指不同歧義詞的結構產生的歧義,這里統稱結構歧義。除不含雙重詞類的結構外,凡不含歧義詞的結構有歧義均為結構歧義, 某一結構由于其中各詞之間的關系不同而產生的歧義為結構歧義。”[1]1那么什么是名詞結構歧義?名詞結構歧義是指某個句子中由于至少有一個名詞會和其臨近的詞會組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機構關系,從而產生歧義的現象。從生成語法的角度講,名詞結構歧義是表層的名詞在深層結構上可分析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深層結構。
二、名詞中間結構的定義和檢測
(一)名詞中間結構的定義
名詞中間結構在喬姆斯基的著作中已被提過,即一種介于名詞詞組和單個名詞之間的中間單位。Intermediate noun is larger than single noun but smaller than a NP.
以下面詞組為例:
“the king of England”
這是一個名詞詞組,它包括定冠詞the和中間結構king of England。king of England盡管比名詞詞組大,但其卻不能獨立使用。依據喬姆斯基的α-移動理論和結構依存理論,句子在由深層結構向表層結構移動或轉換時所移動或轉換的成分必須是詞組而不是詞。那么,名詞中間結構是否能像名詞詞組、形容詞詞組、副詞詞組或介詞詞組一樣自由移動或轉換?
(二)名詞中間結構的檢驗
名詞中間結構能否像名詞詞組、形容詞詞組、副詞詞組或介詞詞組一樣自由移動或轉換,以下面兩個句子為例:
例1. He met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例2.He is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U.S.A.
以上兩句中的名詞中間結構檢測如下:
1. α-移動理論檢測。“The movement operation (henceforth Moveα) is an invariant principle of computation, stating that a category can be moved to a target position.”[2]
在以上定義中,category必須是可以自由移動的成分,即詞組。下面來移動名詞中間結構例2中的名詞中間結構 president of the U.S.A來看移動后的句子是否正確:
President of the U.S.A met him the.
顯然這是一個錯句,president of the U.S.A不可以被移動。再來移動例1中的president of the U.S.A., 移動后的結果如下:
The people elected him president of the U.S.A.
由這兩個例子的比較可以看出名詞中間結構的存在,如上所述的president of the U.S.A.,它大于單詞而小于詞組。
2.替換檢測。再通過一個替換練習來檢驗名詞中間結構的存在:
例3. The president of U.S.A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last one.
例4. The president of U.S.A received the one of Portuguese.
在例3中,president of U.S.A. 可以被one替換;因此它是一個中間單位,具有詞組性,但同樣的president of U.S.A. 卻不能在例4中被替換。
從以上的檢驗中可以看出,中間結構有兩種身份,一種是單個的組成成分,它不能自由移動;另一種是詞組成分,可以自由移動。第二種名詞中間結構被喬姆斯基稱為N-bar 。
“Some intermediate nominal unit shares two identities, one of which that can be moved is defined as N-bar.”[3]
以上定義表明名詞中間結構有兩種性質的身份:單個名詞性(N)或名詞詞組性(N-bar)
三、名詞、名詞詞組、名詞中間結構的存在和狀語及補語的關系
以上兩種檢測證明名詞中間結構的存在,那么名詞類可以在結構上分為名詞、名詞詞組、名詞中間結構。再來選兩個例子來看名詞中間結構的存在:
例5. a student of physics
例6. a student with long hair
以上兩個詞組有兩個后置修飾語,這兩個后置修飾語通常被分為兩類修飾語:補語性后置修飾語和狀語性后置修飾語。補語性后置修飾語說明相關的人和事做了什么,而狀語性后置修飾語提供相關人或事的其他信息。所以例5中的of physics是補語性后置修飾語;例6中的with long hair 是狀語性后置修飾語。名詞、名詞詞組、名詞中間結構和這兩種后置修飾語的關系,Andrew Radford在他的書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 First Course 中論述如下(見圖1):

(a) Determiners expand N-bar into N-double-bar.
(b) Adjuncts expand N-bar into N-bar.
(c) Complements expand N into N-bar.[4]176
(a’) N”-D-N’ (Determiner Rule)
(b’) N’-N’.PP (Adjunct Rule)
(c’) N’-N.PP(Complement rule)[4]177
N” or N-double-bar in the above stands for a phrase, and N’refers to N-bar.
從以上的定義可以推理出,名詞中間結構N-bar可以在結構上分為名詞+補語(N+Complement)和名詞中間結構+狀語(N-bar +Adjunt)。
四、名詞中間結構在分析N+PP型結構歧義中的應用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N+PP型結構歧義可以被分析為兩種情況,名詞N既可以分析成名詞,又可以分析成名詞中間結構,或者說介詞詞組PP既可以被分析成后置修飾性補語或后置修飾性狀語。
下面來分析名詞性結構歧義:
例7. a. The portrait of my father has been reserved for 10 years.
例8. b. 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 was terrible.
以上兩例子中的名詞單位shooting 或portrait,或者說介詞詞組PP是后置修飾性補語或狀語。
圖2、圖3是對例7中句子的兩個深層結構的分析:

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 was terrible.
兩組中文翻譯如下:
(9)深層結構圖a1 畫我父親的畫像保存了十年。深層結構圖a2 我父親的畫像保存了十年。
(10)深層結構圖b1 對獵人開槍是可怕的。深層結構圖b2 獵人開槍是可怕的。
五、結束語
以上實例分析表明如果一個句子中的名詞單位既可以是單個的名詞或名詞中間單位,即一個名詞單位有兩個結構,兩個身份,這才是名詞結構歧義產生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張克禮.英語歧義結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3.
[2] CHOMSKY,N,LASNIC.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heory [M]. Oxford:Oxford Press, 1993: 522.
[3] ANDERSON,KIPARSKY.Conditions on transformations [M].New York: New York Press, 1983:232.
[4] ANDREW RADFORD.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 first cours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