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鬼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不管是中元節,還是萬圣節,人們都在“鬼門關大開”的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活動,只不過西方人的慶祝方式更加娛樂和搞怪,而中國人則更加靜穆和正式一點。
盡管直到如今,人們還是糾纏在像“世上是否真的存在鬼魂”、“人死后會變成什么”這樣的問題上,沒有能得出確切的答案,但這并沒有妨礙“鬼文化”的繁榮昌盛。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鬼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
陰歷七月十五是中國的“鬼節”。“中元節”是道家的說法,這一天也是佛家的“盂蘭盆節”,民間也叫“七月半”或者“鬼節”。每年這一天,佛家和道家都會舉行祭祀活動,民間也會舉行祭祖、放河燈等活動,追思先祖、超度亡魂。
每年的10月31日就是西方的“鬼節”——萬圣節(HALLOWEEN)。和中元節相比,萬圣節的節日氣氛就顯得輕松多了。每年這一天,孩子們都會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著一盞“杰克燈”走家串戶,大玩“Trick or treat”(不請吃就搗亂)的游戲,向大人們索要節日的禮物。
不管是中元節,還是萬圣節,人們都在“鬼門關大開”的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活動,只不過西方人的慶祝方式更加娛樂和搞怪,而中國人則更加靜穆和正式一點。
河燈 VS 南瓜燈
河燈又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中元節的一項重要習俗,它流行于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彝族、白族、納西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壯族、土家族地區,有些民族和地區在三月三、七夕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里也會放河燈。
在佛教“盂蘭盆會”中,放河燈只是一個很小的儀式,用意是“救倒懸”——解救地獄中亡人的痛苦,但在民間的中元節活動中它卻是個不可或缺的節目。天黑后,大家都來到河邊,點亮事先準備好的河燈放到河里,看著它隨水漂流。對于放河燈的意義,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有的說,在這一晚,無主孤魂或者溺死的水鬼,如果得到一盞河燈,就能得到超度;有的說,地獄里太黑,河燈的光亮能夠指引亡故的親人,讓他們回來看看家里人過得好不好;也有人做一只大一點的船,據說可以將一切亡靈超度到彼岸世界。人們依據河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為讓鬼魂拖住了;如果燈在水中沉沒,被認為亡魂得到拯救,已經轉生投胎了;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被認為亡魂已經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總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放河燈的儀式也被廣泛用于追思、許愿的場合,5.12地震后,不少人也以這個方式追思逝去的同胞,并為汶川祈福。
和中元節的河燈相對應的,萬圣節有南瓜燈。南瓜燈又叫“杰克燈”,話說古代愛爾蘭有一個名叫杰克(JACK)的人,是個名副其實的酒鬼。有一天死神來找他了,杰克用詭計困住了死神,死神答應杰克十年都不會來打擾他。可是由于杰克酗酒成癖,十年期限還沒到,不等死神來找他,就自己弄垮了身體。由于生平的作為不太好,死后他的靈魂被天堂拒之門外,他只好飄到死神掌管的地獄,但死神因為十年之約也不能收留他,只給了他一顆煤,讓他在地獄附近照明用,杰克把煤放在一個蘿卜里,做成燈籠的樣子,這就是最早的“杰克燈”。
兩千多年前,人們深信當年死去的人的靈魂會在萬圣節前夜造訪人世,他們用各種材料雕刻成可怕的面孔來代表提著燈籠的杰克,以此嚇走鬼魂。愛爾蘭人移民到美洲后,發現南瓜是雕刻“杰克燈”的好材料,并且很容易獲得,于是南瓜就成了萬圣節的寵物。
今天,人們不再那么懼怕兇惡的鬼魂,制作南瓜燈的傳統卻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每當萬圣節到來,隨處可見南瓜制成的面具和燈籠,南瓜的橘黃色也成了節日的主色調。
同樣是燈,南瓜燈顯得有些“猙獰”,因為它擔負著驅趕鬼魂和惡魔的使命,但又不乏可愛,如今它是孩子們在節日里的寵物,是熱鬧的節日氣氛中必不可少的道具;相比較而言,河燈則顯得祥和、安寧,在靜謐的夜里、平靜的水面上,一盞燈托著一個靈魂,駛向光明的彼岸。因此,河燈肅穆,南瓜燈熱鬧;河燈憂傷,南瓜燈喜慶;河燈凄清,南瓜燈溫暖。
靜穆 VS 狂歡
中元節和萬圣節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兩者都有“向鬼魂展示豐厚的收成”這樣的內容,只不過西方人的供奉多有“敬鬼神而遠之”的意思,“你們看到圓滿的收成了,也接受了豐盛的款待,請盡情享用,不要來打擾我們!”不但這樣“打發”鬼魂,還要裝扮成比他們更丑陋更恐怖的樣子來戲謔和嚇唬他們。而中國人注重對列祖列宗的交代,不僅展示一年的豐收成果、為他們送去“錢”、“衣物”,甚至“家用電器”等,還要滿懷敬畏地上香、磕頭,讓先祖們看到自家旺盛的香火。
中國人的中元節(盂蘭盆節),包含了佛、道兩家的思想,民間又有新的內容融合進來,佛家的“盂蘭盆節”起源于《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因而更提倡孝道;道家有“三元”之說——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和十月十五下元節,“三元”對應的是“太上三官”,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因而道家更注重“赦罪”,孤魂野鬼在這一天可以到人間享受奉祭,更有可能獲得轉世的機會。于是民間過七月半就有了兩層意思:一是強調孝道,一是普度眾生。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將廳堂打掃干凈,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上酒肴供奉自家的祖宗;也要到外面的三岔路口,用石灰畫一個圈,燒些紙錢給無主孤魂。
從性格上來說,西方人奔放,中國人含蓄。因此西方人對待鬼魂都有一股子熱乎勁兒,盡管萬圣節也是起源于古代西歐人對鬼神的畏懼,最初人們深信雕刻恐怖的面具,化裝成可怕的模樣,燃燒起篝火,門前掛上面目猙獰的南瓜燈,就可以嚇走鬼魂,但隨著時間流逝,萬圣節的恐怖意味已經消失殆盡,變得積極快樂起來,節日氣氛有了喜慶意味,這一天就是人們的狂歡日,象征萬圣節的形象如巫婆、黑貓、幽靈、骷髏等給人的感覺也是滑稽可愛多于陰森恐怖。萬圣節是孩子們喜愛的節日,這一天他們可以穿上千奇百怪的服裝,化裝成自己喜歡的人物,挨家挨戶地去討吃的,這就是“Trick or treat”的游戲,如果哪家敢吝嗇,不給吃的,那可要遭殃了,孩子們會在他家門把手上涂上肥皂,或者將他家的貓染成別的什么顏色。大人們也會參加奇怪的化裝舞會,互相捉弄。總之,萬圣節就是狂歡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