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智慧滲透到“偷懶”中去
在這里推薦一個簡單的原則,聽過“KISS原則”嗎,就是“懶漢原則”(Keep It Simple,Stu-pid保持簡單淺顯)。
在《簡單是金》這本書里,有這樣一個小問題:如果你必須寫一份報告交給客戶,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必須由你的老板負責撰寫,而他卻一直在拖延,似乎非常不情愿做這件事情,你會怎么做呢?
A 等老板終于把報告寫完,然后告訴客戶這是老板的責任;
B 全權代勞,不聲不響全部寫完;
C 把報告寫成填空的形式,和老板討論一遍,把所有的空格填上之后,把報告交給客戶;
D 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的那部分交給客戶,不去理睬老板應該寫的那部分。
在這四個選項中,A、B和D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懶惰,采取了行動上的不主動,躲避了一些必須做的事情,不和老板溝通,造成了交流的懶惰和工作的不暢。C項是我們所欣賞的方式,但是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偷懶”的方式,采用了填空這種巧妙的形式,用智慧上的勤勞減輕了精神上的壓力,既回避了和老板的正面沖突,又精彩地完成了工作。
你不一定非從這四個選項中選擇一項,因為讓智慧滲透到懶惰中去有更好的辦法。如果你想做“懶”人,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順風,有了目標,你需要做的就是用最有效的方法,直奔主題,而不是解決你的種種顧慮。這就是簡單,這就是“KISS”原則的高明之處。
成為會休息的人
春秋時期,齊桓公率領部隊遠征獨孤國。在追逐獨孤國的國君時,齊桓公的部隊誤人茫茫沙海,時近黃昏,根本無法在天黑前找到歸途,頓時軍心惶惶,戰士們認為必定困死沙漠,這時齊桓公下了一道不太近人情的命令,原地休息,違者殺頭!于是戰士們很不情愿地安營扎寨,用隨身的干糧充饑。第二天一早,經過一夜休息的戰士,雖然略有饑渴,但是精神飽滿,在一匹老馬的帶領下,戰士們安然有序地脫離了困境。
我們不能忽視齊桓公的那道命令,為什么在危急關頭,統帥沒有讓大家采取積極的進攻方式,而是休息呢?因為壓力巨大下的盲目行動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休息,特別是在危困面前休息,需要足夠堅韌的心理,也為自己積蓄了突破的能量。
我的同學小萬是中央電視臺記者,在海外采訪的時候,他常常要忙到深夜,親自編輯圖像和信息,再將之一幀一幀地發回國內,即便這樣,小萬也要忙里偷閑睡上一覺。因為如果今天休息不好,第二天工作效率自然下降,同時也影響到出鏡效果,就算工作得很亢奮,也必須讓自己平靜下來,這一個小時的休息,比工作任務更重要。
在向“成功”這座人生的珠穆朗瑪峰攀登的過程中,你越接近成功,越需要休息,越要積攢力量面對下一步的挑戰,每一次休息之后應該是更大規模的爆發!這就如同很多人在壓力巨大的事情面前,比如規模盛大的賽事、影響終生的高考、求職等的面前選擇了休息,但也有人做不到暫時忘記壓力,便因為明天才需要面對的事情,而影響了今天。
有的時候,一味的堅持并非上策,有度的休息,才是良方。
讓生活更輕松,是“懶人”精神的核心理念。
看到路邊那些80厘米高的大型垃圾桶了嗎?這些垃圾桶的造價并不便宜,而且容易生銹,不時需要工人將這些大家伙內的鐵銹除干凈,延長其使用壽命。如果讓你從事這樣的工作,你會怎么辦?你是否首先把大半個身子探進去,然后用力地鏟下紅褐色的鐵銹。
以前聞到垃圾的味道都要掩鼻加快速度逃離的你,現在要置身于垃圾中間了,而且還要與粉塵、病菌、鐵銹為伍。不想做了吧?但是有一個“懶人”突破了這種傳統的清除鐵銹的方式,他就是北京的張永江。
張永江是一名新時代的“懶人”,他決定發明一臺機器來完成這項工作。只有小學六年級文化的張永江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制造出第一輛垃圾筒除銹機。不僅讓環衛工人脫離了惡劣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也由原來的一天只能除干凈一個垃圾筒,上升到一小時十幾個。
“懶人”決定繼續“懶”下去,加速“懶”下去,又研制出了一系列產品:道路清掃車、掃雪車、護欄清掃車。這些“懶人”的車輛已經在北京長安街上運行了。
世界上很多的科學研究、發明創造,都是這種讓人生活得更輕松的“懶惰”理念下的產物。人生中,這種“懶惰”不是說說那么簡單,要落實到自己的工作中,還真需要動一番腦筋。發現可以讓自己輕松的捷徑的同時,你一定也會發現自己所欠缺的知識。
“瓶頸時期”的“懶惰”修煉
無論事業還是生活,每個人都會遇到“瓶頸期”。最糟糕的是,你并不知道這一次的“瓶頸期”有多長。于是有人戲稱之為“悠長假期”。“懶人”們在這樣的“假期”里,也在進行著獨特的“懶惰修煉”。
在18世紀淘金熱剛剛興起的時候,南非的金礦還埋藏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下。一個名叫喬治,哈里森的人來到南非,他對自己說,他要找到世界上最大的金礦。可是命運似乎并沒有眷顧這名年輕人,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喬治·哈里森連金礦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只是在一些小金礦作坊里沒日沒夜地干著最臟最累的活。
處于“瓶頸期”的他松懈下來,放棄了尋找金礦的任何準備。
在很偶然的機會,喬治·哈里森發現了一條長420公里,寬24公里的金脈,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金礦。就在他感覺到喜從天降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不具備任何開采金礦的資本,萬不得已,他只得出售了這條金礦的開采權,價格是10英鎊!如此低廉的價格,等于白送了開釆權。
命運和喬治·哈里森開了一個大玩笑。但是只要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喬治錯過金礦的原因,就在于他忽略了“懶人”智慧中“隨時準備著”的準則,就算處于“瓶頸期”,在給自己放一個長假的時候,也不能對自己的技術、知識不聞不問。
在“瓶頸期”,我們可以動手學習一直很感興趣卻由于平日的忙碌而疏忽的東西。也許將來的某一階段,你會發現在“瓶頸期”略顯艱苦的“修煉”已經給你鋪墊了厚實的基礎。
那么,你準備好隨時從“枯井”中出發,去發掘人生中的金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