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墜落
生活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峽谷中的雕用一種特殊的樹枝筑巢。為了尋找這種被稱為“鐵樹”的樹枝,一只雌雕一天中有時要飛行2加英里,“鐵樹”的樹枝上還生著許多刺,使得雕巢能夠牢固地建在峽谷的懸崖上。巢建好后,雌雕還要在上面鋪上樹葉、羽毛、雜草,防止幼雕被刺扎傷。
隨著幼雕漸漸長大,它們開始在窩內爭奪生存空間。它們對食物的需求量迅猛增加,以至于雌雕再也滿足不了它們的需求,雌雕本能地感到,為了讓這窩幼雕生存下來,就必須讓它們離巢。
為了激發幼雕的獨立生存能力,雌雕開始撤去巢內的樹葉、羽毛等物,讓樹枝的尖刺顯露出來。巢變得沒有從前那么舒適了,幼雕紛紛躲到巢的邊緣上。這時,雌雕就逗引它們離開巢穴。一旦幼雕離巢后向下墜落時,它們就拼命地撲打著翅膀阻止墜落,接下來的事情對于雕來說再自然不過了——它們開始飛行。
有勇氣后退
不知捕捉黃鱔的人將他手中的那個小小的竹籠子申報了國家專利沒有,我覺得那東西完全可以得到一個專利號,因為它十分巧妙,做起來也不費事,卻實用得很,一束細篾編織成拳頭粗細的籠子,籠子尾部是進口處,一圈輕而簿的篾辦朝里形成一個漩渦狀茬口,黃鱔被籠里的誘餌吸引了,就從那篾縫里鉆進去,但是它在籠子里面沒法轉身,于是被收籠子的人提起來,沒有一條能夠逃脫的。其實這籠子什么機關也沒有,只有進口處那一圈篾辦。它是利用了黃鱔的尾部特別敏感,只要一觸到硬物整個身體就向前游動這一特性,斷了黃鱔的后路。假使黃鱔敢于朝后退一步,那么就沒有哪一條黃鱔能被關進籠子而束手待斃的。
當初黃鱔是怎么進來的呢?當然是頂著篾辦鉆進來的,因為那時誘餌在前,就什么也顧不上了,硬著頭皮往前鉆。等到后退的時候,篾辦的尖梢一根根扎在尾上,它不知道后面那堅硬的是什么東西,退下去會有什么結果,所以一觸即縮,怎么也鼓不起勇氣朝后退,就只好在籠里一直呆下去,置身險境而不敢后退一步,這類現象在動物界并不鮮見。然而作為高等動物的人也常犯這類錯誤。甚至于將自己推上了絕路,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了。
選擇堅強
生活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洲附近的深海中的水母卻與眾不同,它們的觸須有人的手臂粗,每只水母重達60公斤,不但體型大,肌肉也比其他地方的水母強健有力。同是水母,為什么生活在這李的如此強壯呢?
美國蒙特利灣水族研究所的凱文·拉斯科夫,是一位研究水母的專家。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他對這種巨型水母進行長期跟蹤研究,結果發現,與這些水母為鄰的居然都是海洋中最兇猛的動物,如虎鯨、鯊龜等。
為了躲避這些兇猛的動物,水母不得不快速逃命,每天的快速游動把它們的身體鍛煉得十分強壯??墒?,就算水母逃命的速度再快,也還是經常被那些兇猛的動物咬傷,輕則觸須斷裂,重則皮開肉綻。令凱文,拉斯科夫驚訝的是,這些被咬得遍體鱗傷的水母不但不會死,而且很快會從折斷觸須的根部長出新觸須,傷口也會迅速愈合,因為傷痛刺激了新陳代謝。水母就是在這樣殘酷的環境里,在性命攸關的危機中,在肉體劇烈的傷痛里將自己一點點變得強大起來的。
勝利時保持冷靜
沙丁魚是青年鯨魚愛吃的魚。沙丁魚常常被它成群結隊地吞進腹中,青年鯨魚已嚴重威脅著沙丁魚的生存。沙丁魚中的一位智者決定除掉這條可恨的鯨魚。可是,沙丁魚要殺死鯨魚,那不是白日做夢嗎?但這個沙丁魚中的智者自有它的想法。
于是,它組織一群群沙丁魚向這條青年鯨魚沖去。青年鯨魚感到很好笑,這同送食物給自己吃有什么兩樣?于是,面對紛紛沖上來的沙丁魚,它不緊不慢地張開大嘴,將一群群沙丁魚盡收口中。事情顯而易見,勝利者百分之百是鯨魚。一天又一天過去了,沙丁負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青年鯨魚總是勝利結束戰斗。每次取得勝利,青年鯨魚都十分興奮,它總是興致勃勃地追逐沙丁伍的殘兵敗將,將它們——收入口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它體味著勝利者的喜悅和自豪。
一天,又一大批沙丁魚向青年鯨魚發起了挑戰,青年鯨魚一張口就將它們消火了大半,剩下的一小部分狼狽逃竄。青年鯨魚來了興致,心想,你們哪有我跑得快,一個也別想逃命。于是,它尾隨在后,一口一口地吃掉沙丁魚。沙丁魚越來越少,但仍然有一些沙丁魚試圖逃過青年鯨魚的追殺。青年鯨魚決定乘勝追擊到底,將它們徹底消滅干凈。
青年鯨魚忘了迫出了有多遠,正當它要張口吞下最后一群沙丁魚時,忽然發覺自己的肚皮已經觸到了淺水灘的沙子。它知道這很危險,可是,由于用力過猛,它此時已經無力控制自己的身體。只見它的巨大身軀一下子沖上了沙灘,再想抽身返回,可是來不及了,它擱淺了,它掙扎著,不久就無奈地死去。
團結就行了
我們都知道,蜜蜂對不請自來的入侵者是毫不留情的。它們屁股上的針刺令任何垂涎蜂蜜的家伙都忌憚三分。不過當蜜蜂遇見它們的死敵——黃蜂的時候,卻往往在劫難逃。
我國有一種兇猛可怕的大黃蜂。這種大黃蜂體形巨大,工蜂翼展可達5厘米,是世界上所有黃蜂中最龐大的一種。它們專門侵入其他種類的蜂巢,掠奪別人的幼蟲供自己的幼蟲食用。有些種類的蜜蜂對這種強盜束手無策,只能任人宰割。
生物學家甚至觀察到一只大黃蜂在6000只普通蜜蜂面前為所欲為的慘狀。當時,大黃蜂就站在蜂巢邊上。無辜的蜜蜂一只又一只的站出來保衛他們的家園,但是卻被那個強盜一只又一只的撕碎。當所有的衛士都犧牲了之后,大黃蜂就輕輕松松的進入蜂巢,把幼蟲都挖出來。
但是我國有一種蜜蜂在與大黃蜂的長期戰斗中,卻發展出了一種特殊的防衛方法,讓入侵者有來無回。另外一種50年前才從歐洲引入到我國的蜜蜂,也在短時間內學會了這種自衛方法,一只打算不勞而獲的大黃蜂飛揚跋扈的闖進蜂巢時,幾十只蜜蜂立即集結,把大黃蜂包圍起來,它們并不打算用蜂針進攻,而是抱成一團把大黃蜂卷了進去。過了會兒再散開的時候,那個入侵者已經很難看的死了,被工蜂拖走,像是垃圾一樣拋出蜂巢。
這是怎么回事呢?生物學家沒有在大黃蜂身上找到搏斗留下的痕跡,但是熱成像照相機卻記錄下了一種溫度的變化:當大黃蜂被蜜蜂包圍起來以后,5分鐘之內,包圍圈的中心溫度就達到了45攝氏度。莫非這就是蜜蜂戰勝惡魔的關鍵?
為了證明這一點,科學家們把蜜蜂和黃蜂分別放進恒溫箱里,有步驟地提高溫度。結果大黃蜂在45.7攝氏度的時候死亡,而中國蜜蜂堅持到了50.7攝氏度,歐洲蜜蜂則堅持到了51.8攝氏度。
原來,蜜蜂們正是靠著對溫度忍耐力,戰勝了入侵者,將大黃蜂活活烤死。蜂群是通過震動他們那強有力的飛行肌肉而產生熱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