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親耳聽到,真不敢相信世上竟會有這樣美妙的天音地韻,它使得我在這之前聽到的所有音樂都黯然失色。
聽過瓷器如磬的音質(zhì),欣賞過京劇的行云流水,但絕對沒有想象過當(dāng)瓷器遇上京劇時會是什么樣子。好在天不虧我,竟就給了我這樣的耳福,熟悉的京調(diào),卻是完全新奇的感受:一串串音符蹦蹦跳跳敲擊著耳鼓,從耳朵里舒舒服服地沁入,活活潑潑地游離在全身每一個角落,頓覺四體七竅通通達(dá)達(dá),五臟六腑透透亮亮,整個人立時清清爽爽起來。這該是怎樣的一種聲音啊!倘若一定要找一個詞來形容它,那只能遺憾地告訴你:這個詞還沒有被創(chuàng)造出來。
對于瓷聲的最早印象,始自母親蹲在地攤前捧起一只只碗盞,輕輕地叩擊,以此來判別質(zhì)地的好壞,后來則是孩童的淘氣,用手頂著個空飯碗從鄰家回家,一路上用筷子敲擊出只有自己才聽得出來的快樂或無聊。這常常被母親斥之為“討飯調(diào)”或“抬轎謠”,最高的評價也就是“哄貓曲”,最高的獎賞也就是一個“暴栗”——“討債鬼,不敲破了?幾毛錢一個呢!”有時母親的飯在鍋里未熟久等不及,便在飯桌上拿那藍(lán)邊攤碗青花綠碗玲瓏瓷盞,叮叮咣咣嘀嘀啷啷稀里嘩啦地亂敲一氣,以此來安慰那受著饑餓折磨的肚皮。那時決計不會想到這些非金非石的家伙有一天會唱出美妙的歌來。
這不能不感嘆上天的眷顧,他老人家對昌江邊上這塊土地的偏愛簡直到了讓人嫉妒的地步,賜予了可以燒出精美瓷器的泥土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還得讓這里所有的一切都“瓷”化,天是青花瓷,水是玲瓏瓷,甚至人也成了精美的瓷器。他賜予了這里的人瓷的體格,瓷的氣質(zhì),瓷一般玲瓏的智慧。就連說話的聲音也要嵌入瓷的音韻,女人的歌喉脆脆生生,那是輕叩美人肩的韻律;男人的嗓門甕而不悶,那是撞擊大龍缸的回聲。而不管男人女人,一敲他們身上,發(fā)出的一定是錚錚之聲。
生活在這個瓷的世界的人們,沒有辜負(fù)上天的垂青。他們用高嶺土一般的韌性,玲瓏瓷一般的意志以及那轉(zhuǎn)心瓶般多竅的頭腦,創(chuàng)造出許許多多世界獨一無二的奇跡。但是在很多時候,這些奇跡里面滲透出更多的是人們的苦難和悲憤,美人祭上流淌的是瓷工女兒的鮮血,玲瓏瓷內(nèi)嵌入的是瓷工傷心的淚水,龍床腳下墊的更是數(shù)不清的無辜生命。這許許多多的絕世珍品,沒有一個能夠唱出瓷工們的心聲,而據(jù)說,瓷是有聲音,更是有靈性的啊!
盛世而鼓,太平而歌,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五年,那個中國的大門如火候已到的瓷窯門一樣打開的時候,蟄伏了兩千多年的瓷喉終于被瓷城的人們用窯火般的熱情和玲瓏剔透的智慧喚醒,唱出了曠世希音。鏜鏜嗒嗒,歡歡暢暢,真?zhèn)€是“銀瓶乍破水漿迸”,人們的喜悅?cè)绱撼币话銉A瀉出來。仿佛怕人們的耳朵經(jīng)受不起突如其來的天外之音,先是瓷甌的叮叮嚀嚀,而后是女子青花樂坊的悠悠揚揚,直至世界上第一個瓷樂團轟轟烈烈地問世,瓷,終于再一次以真真切切的聲音唱出了無愧于這個時代和這片土地的最強音。
見過這樣的場面嗎?未悅耳,先賞心:一座高大的徽式民居建筑,粉白的墻壁,鑲著黛黝黝的邊框,一群身著袖口領(lǐng)邊繡著青花素裝的男女樂手往前一站,這民居就自然成了一幅演出的屏風(fēng),再加上樂手們或坐或立或高或低,或持或捧或抱或擁的青花樂器,仿佛就是一幅絕妙的巨型青花瓷雕,不,簡直就是一首律動的樂曲,清新、典雅、素凈、恬淡而又透著讓人遐思的古樸。那些妙齡少女的臉上流動著瓷的瑩潔,挺拔的樂手身上溢出瓷的朗潤,就連他們身上的衣服都好像不是絲絲縷縷織就,而是薄如蟬翼的青花瓷翼,隱隱透出一股逼人的質(zhì)感,柔而不軟,滑而不溜,仿佛只要風(fēng)兒輕輕一碰,就能發(fā)出悅耳的聲響。
開始演奏了,釉質(zhì)的櫻唇輕啟,瓷玉般的纖臂微揚,那美妙無比的聲音就如在淙淙山泉中清洗過似的流淌了起來。春天的江水粼粼,卻有著凝脂般的溫潤,花抖擻著閃著釉光的瓣兒,瑩瑩的露珠珠珠璣璣滾落到地上,沒有了以往的淋淋漓漓,把泥土撞出了金屬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谋拘裕螺x灑在空曠的夜,一伸手就能觸摸得到那份冰清,那蕩槳的一定是個清清秀秀的女子,不然,那槳片入水為何輕輕盈盈、爽爽溜溜不著一絲水跡?不知哪條漁船上漁家少年在恣肆地唱著漁歌,那咣咣哐哐擊節(jié)而和的當(dāng)然就是剛剛用餐的藍(lán)邊大瓷碗了。過了一會兒,兩只蝴蝶翩翩然然地輕舞飛揚,那翅膀也不是絲綢一樣茸茸的感覺,竟然就是兩扇美麗的瓷片。更為奇妙的是,來自波蘭或奧地利的聲音,在這里竟然被過濾得如同瑤里早晨的空氣。
樂曲終了,看著那精美絕倫的瓷甌瓷鼓瓷笛,忍不住想摸上一把,更欲敲上一通,卻被告知:輕點輕點,這套樂器燒制非常困難,這世間一共也只有兩套,只要一件有微瑕,整套就將全部報廢。
美哉如斯!神奇如斯!珍貴如斯!真的不得不讓人慨嘆萬分了。端詳那一件件精美的瓷樂器,由不得人不神思:這些物什,原本不過是一攤稀稀松松軟軟塌塌的泥土,經(jīng)熾烈的窯火煅燒,竟然就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不僅有了金石的錚錚之質(zhì),還有了一股無與倫比的王者至尊之氣。它并不避諱你的呵護,你的把玩,你大可把它供在案頭,捧在手心,但只要你有稍微的不敬,它即刻嘶地留下一聲絕響,然后粉身碎骨,連任何彌補的機會也不會給你。大抵世間美好的事物都是如此,須得歷經(jīng)一番折磨和苦難方可成就,也須小心呵護才得永存。
一個人,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概莫如是。
作者簡介:蔣良善, 上世紀(jì)60年代出生。早年浸淫于民間文學(xué),后來進(jìn)入戲曲文學(xué),近來涉筆散文。諸如《樂平民間故事》、《洪巖風(fēng)物故事》,文學(xué)評論《沉淪 沉醉 回歸》、《美麗的幻影 沉重的靈魂》,民間文化文論《開堂點主在樂平》、《樂平婚嫁習(xí)俗》,散文《解讀樂平古戲臺》、《樂平人與饒河戲》,戲曲劇本《鄱湖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