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補開店聚財
2007年,陳貴民在武漢一家裝修隊打工。一天,在給顧客裝修新房時,樓下住戶找他修了幾塊老化的瓷磚,結果他輕松賺了50元錢,此后他經常留意接手這樣的小活,有時一個月能賺到3000多元錢,竟然比打工高出了一倍。
陳貴民便對這個市場進行了一番調查,調查后發現這個市場目前還是空白,先不提較大的裝修公司,即使是馬路邊上的那些小裝修隊,對這種個別瓷磚老化、玻璃破損等零活也不屑一顧。住戶呢往往也是不得己只能“得過且過”。這些活雖然零碎,但實際上利潤卻不薄。于是他便想:如果租個門面,攬幾個誠實可靠的手藝人,再在報上做個廣告,肯定很受歡迎,效益也應該不錯。
經過半個月的籌備,名為“解憂即時修”的店鋪開張了,總投資不過1萬元,花幾百元在報紙上登了兩次中縫廣告后,要求上門維修的電話便開始增多。幾名員工的“十八般手藝”全用上了,換門鎖、修瓷磚、修補家具疤痕等。到2007年下半年,小店每天基本上都能接十多個活,每個活大概能賺40元。如今小店的月利潤已經穩定在了1萬元左右。
2008年,陳貴民有了更高的目標,他打算出錢讓員工去接受更多的維修培訓,再多招幾個員工,每人都配上工員和小靈通,使業務更正規。此外,再開幾家分店中,讓生意再上個新臺階。
“打工夫妻團聚吧”新創意巧掙錢
劉女士2007年在威海開了一個家庭旅館,開業后經營狀況一直不太理想。有一天,劉女士偶然看到一則報道:有人開了一家“睡吧”,專門供人午休,每小時收費三元,效益還不錯。劉女士動起了腦筋,她發現這樣一種情況:有許多夫妻雙雙來威海打工,由于條件限制,很多夫妻只能長期分居。如果能利用現有條件,給這些人提供一個團聚之所,既方便了他人,也為自己帶來了收益。
于是,劉女士又把旅館重新收拾了一下,隔成每間5平方米、只放一張床的房間。就這樣,每夜15元的“打工夫妻團聚吧”應時而生,打工者只要出示結婚證就可以住宿,由于價格優惠,很快就受到打工者的青睞。
螃蟹個小,賣的也瘋狂
在一般人的眼里,小個螃蟹在市場中根本賣不上價,但是在上海小伙兒倪東的眼里卻不是這樣。他偶然了解到,由螃蟹肉制作的蟹粉(一種食品原材料)供應,受季節影響較大。一旦進入淡季市場要求也就隨之大幅減少。而蟹粉在南方市場的需求量又很大。
于是他決定打季節差,專門向螃蟹養殖戶收購小個的螃蟹,然后進行人工飼養。等到蟹粉供應的淡季,他再將自己飼養的螃蟹提供給蟹粉加工廠。因為是淡季,整個上海只有他一家供應商,螃蟹供不應求。
地攤公司:配合好,賺不少
2007年,上海出現了一家地攤公司。雖然都是地攤,但他們卻與眾不同,因為他們實現了公司化的正規經營,賺得也更多。
上海在2007年新出臺了《上海城市設攤導則》,部分路段可設置便民攤點,地攤獲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原本“打游擊”靠地攤賺錢的兩個生意人從中意識到了機會,他們聯系了十幾個同樣擺地攤的人合伙,3萬元注冊了一家地攤公司。經營形式雖然仍然是各自擺各自的地攤,但這樣一來,原來的無照經營變成了正規生意,再加上新政策,他們就能合法擺攤賺錢了。
在經營過程中,他們有計劃地把地攤分散安排到不同的區域,而且每個地攤的經營品種都有一些差異。如今,這家地攤公司的地攤數量已經增加到了20多個。
編輯:夏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