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儲放在冰箱中,旨在保持新鮮和風味,減少營養素的流失,保證食用安全。為達此目的,而今又有新的觀點。
溫進箱 人們習慣把熟食品充分冷卻后再放進冰箱,以防食品內部冷不透而變質。可問題是,常溫下細菌極易繁殖,如毒力較強的痢疾桿菌,在室溫下只要幾小時,繁殖的數量就足以使食者致病。
一般冰箱冷藏室內溫度平均4℃~6℃,這種低溫無法殺死細菌,僅可抑制其繼續繁殖或減緩繁殖速度。加之有些細菌,如耶爾森氏菌、李斯特氏菌、傷寒桿菌等在此溫度下仍可滋生。若食品在室溫下冷卻時間稍久,已有大量細菌生成,此時即使進冰箱冷藏,也非常危險。據觀察發現,食品溫熱進冰箱,同樣能達保鮮目的。
少儲糧 一些含淀粉成分較多的米、面制品放置冰箱內冷藏時,經過蒸煮,糊化的淀粉可因低溫而形成質地堅硬的結晶,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老化”或“回生”。
淀粉一經老化,再加熱也不會完全恢復原狀,老化的食品不但會失去固有風味,而且干硬、粗糙,不易嚼爛,也難與人體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就受到影響。而糊化的淀粉在2℃~4℃時最易老化。因此,像米飯、饅頭、面條、面包、玉米等高淀粉食品,盡量不要進冰箱保存,即煮即食。
短存菜 有些人為省時省事,從菜市場一次購回許多蔬菜后,放在冰箱內慢慢食用,隨食隨取,實則這樣做并不妥。
蔬菜儲放冰箱內雖可延緩變質的發生,但蔬菜、尤其是葉菜類中含有較多的硝酸鹽,硝酸鹽本身并無毒,而在儲存過程中,可由于酶和細菌的作用還原成有毒的亞硝酸鹽。而且硝酸鹽進入人體后可與蛋白質分解產物二級胺結合,生成強致癌物亞硝胺,是導致胃癌的禍首之一。所以,新鮮蔬菜購回應盡快烹調食用,如當天未烹調,也只能放冰箱內短暫儲存。若已發黃或有水漬化的蔬菜,則硝酸鹽含量非常高,應棄之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