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人生中真正的“黃金時代”。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向老年邁進的歲月中,其生理機能和抗病能力也日漸衰退,心理承受能力也比不上風華正茂時。故此,中年人要從方方面面重視保健養生。
心理保健 人到中年,上奉雙親,下養兒女,工作繁忙勞碌,尤其是難以承受人生坎坷、疾病折磨、生活拮據、親情淡薄等心理壓力。所以說,中年人的心理保健是至關重要的。
祖國醫學經典名著《黃帝內經》載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老”,形象而樸素地提出心理、精神與內臟的關系,同時又提出“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說明心理情感的變化可影響五臟的功能。
現代醫學研究也充分證明心理因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在現實生活中,各種有害的心理因素,如親人沉疴不起、失伴喪偶、意外傷害等所引起的憂郁、焦慮、痛苦、悲哀等精神刺激,都會通過神經系統引起整個身體的生理變化。人在社會環境中的各種思想、愿望、理想、志向、興趣、愛好、性格以及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的異常變化,均會對身體健康帶來不利。
如果我們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克服不良的情緒反應,講究心理衛生,無疑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專家提示,人到中年,性腺分泌機能開始降低,血液中的性激素量可能減少,垂體前葉由于缺乏來自性腺激素的抑制,而出現短時期的機能亢進,這樣,又可以促使甲狀腺、腎上腺等機能亢進。因此,中年時期人體的植物神經、心血管系統、新陳代謝等可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一切均對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人到中年尤要注意心理保健。
大腦保健 有的中年人經常頭昏腦脹、思維和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不振,給人以“未老先衰”的印象。導致這種情況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極為常見的一個原因是用腦不當,因此中年人要特別注意大腦保健。
研究表明,連續進行腦力勞動三、四個小時,腦細胞即可因興奮過度而轉入抑制,從而出現頭昏、反應遲鈍、工作效率下降等現象。故此人到中年要注意勞逸結合,尤其是作家、編輯、科研人員,在連續伏案工作幾個小時后,最好能到室外活動一下做做健身操。短暫的松弛能使處于抑制的腦細胞重新活躍起來,精力得到恢復,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要養成“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的生活習慣,保證足夠的睡眠,積極鍛煉身體,是有益大腦保健養生的。
情緒的自我調控也很重要。中年人一般在事業上或家庭中都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負擔重,困難多,“懷才不遇”或生活拮據更是憂郁煩惱。因此就更應加強思想修養,善于控制情緒。因為過度的憂郁、焦慮、緊張,都會對腦細胞產生不良刺激,甚至造成腦細胞死亡。一旦大量腦細胞死亡,必將影響正常的腦功能。
不吸煙、不酗酒,注意膳食營養。因為腦細胞活動量大,需要攝入充足的營養物質才能保證其發揮正常功能。對于中年人來說,應保證每天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入,提倡多吃魚、蛋、奶、豆制品,這類食物除保證腦細胞代謝需要外,還由于含有一種叫膽鹼的化學物質,在體內可以轉變為乙酰膽鹼,能提供大腦作為傳遞信息的原料,有助于增強記憶力,延緩腦細胞的衰老。
胃腸保健 胃和腸道是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胃腸功能的好壞對人體健康狀況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祖國醫學對此早有卓見。《素問·六節藏單論》說得好:“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入五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咸,神乃自生。”
胃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是先天固有和后天發展形成的。人到中年,工作、勞動和生活方式已基本定型,膳食品種、進餐數量已形成習慣。多數人進食量較穩定,人體的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大致處于平衡狀態,因而胃腸的功能狀況也較穩定。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因體質、工作性質、勞動強度、生活節奏以及飲食結構變化等諸多因素,胃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又有所下降。如不注意胃腸保健,很可能引發胃腸功能紊亂、胃炎、腸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等消化系統病變。
那么,中老年人如何做好胃腸保健呢?《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人的氣血與陰精的產生,在于食物的攝取。”如果飲食不適應人的胃腸,如吃得過飽,過食生冷油膩,均可損害腸胃而產生疾病。所以中年人要養成“飲食有節”的好習慣,切勿吃得過飽或挨饑,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晚間“爬格子”、“攻關”的知識分子要加夜餐。其二要注意膳食多樣化,不要偏食。《內經》載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古代醫家張子和說“五味貴和,不可偏勝”就是這個道理。其三要戒煙節酒。煙有百害而無一利,適量飲一杯酒,倒可暖腸胃、調氣血,舒筋絡,但一定要節制,少飲為佳。
心臟保健 心臟保健與氣象息息相關。如果說跳動不息的心臟是人體“生物鐘”的主機,那么,氣象因子就是影響“生物鐘”生機運轉的環境條件。這是醫學專家對中年人心臟保健的最新認識。
人到中年,由心臟“帶動”的血液循環不如青年人那樣旺盛了,各種心臟病可能因氣象變化而誘發。據衛生防病中心監測,在天氣晴轉陰雨、氣壓下降、風力由小變大的“氣象轉換期”,心臟疾病頻頻發作;而已罹患了心臟病的中年人,可能會在這陰雨綿綿或寒流襲來時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的確,氣象因素直接影響心臟的安危。俄羅斯羅蒙巴大學維克多·弗爾羅富教授的研究表明:一年四季的氣象變化直接影響著心臟的跳動,甚至一天的不同時間里,氣象因素也影響著心臟的功能。我國氣象科學研究人員和心臟病專家合作研究的結果表明,誘發心肌梗塞的因素是:高壓控制下的陰冷天氣、降溫過程、氣溫日變化大或日際變化大的時候、過境的惡劣天氣、寒潮大風天氣。因此,在這些天氣里尤要注意添裝保暖,免受風寒,以保心臟無恙,防患于未然。
俗話說:“外感風寒,百病之源”。在氣象變化較大的過渡季節或滴水成冰的數九隆冬,機體受低溫刺激,體內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多,使全身血管包括冠狀動脈收縮,導致心臟血管痙攣,可使冠心病癥狀加重,誘發心絞痛甚至發生險惡的急性心肌梗塞。因此,患有冠心病的中年人,除積極用藥治療外。尤需注意收看(聽)中央氣象臺和當地氣象預報,以做好防病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