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量一場地震的破壞程度呢?這對于地震專家來說也是很頭疼的事,他們不得不從三個方面人手,然后綜合數控進行分析。這就是傳說中地震專家的三把尺子哦!
第一種:地震烈度(以地震造成的破壞程度為標準):
地震對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壞強弱的程度,稱為地震烈度(被分為1-12級)。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同一次地震對不同地區的破壞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一樣。

這種測量地震的方法麻煩之處在于它依賴人們的感受。如果去問十個人,可能得到十種不同的答案。這樣的話,對于一場地震,你就有了十種不同的震級。
所以,我們得去尋找更精確的方式!
第二種:里氏地震(以地震的能量作為衡量標準):
里氏震級是由美國的科學家里克特和古登堡在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
簡單說來,里克特根據比較不同的地震波在地震儀上出現所需要的時間,分析出地震離他有多遠。然后,他又測量了地震波震動當地所波及的距離和所需要的時間。考慮到地震波及的距離和震源的深度,他計算出了地震的能量有多大——天哪!這簡直太復雜了!
里氏震級的弱點:地震強到一定程度時(九級以上地震),將為去得到精確的測量值!
第三種:矩震級(瞬間量級測量法):
地震學家們會在地震之初估算出一個震級,然后在獲得更多數據后更新。這是對地震的綜合考察,它會考慮總體因素,從巖層的斷裂,到地震的震動程度和持續的時間。操作起來相當煩瑣,但十分有效。
矩震級與里氏震級往往結合使用。
IQ升級:
里氏地震的評級標準是我們在電視上常看到的方式,同學們應該很熟悉啦!可你真的了解它嗎?還是來做個測試吧:
在里氏地震的測量中,七級地震比六級地震的破壞力強多少?
A、一倍
B、五倍
C、十倍
D、三十二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