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小發明小創造時要時刻把握好孩子的需求,從孩子的切身需要出發,引導孩子銳意創新。
一、需要是創新的第一動力
一切成功的發明創新都是建立在社會需要的基礎上的。孩子的小發明、小創造也必須著眼于社會需要,急社會需求之所急,想社會需求之所想,小發明小創造才會放射出光芒。
“實用性、新穎性、創造性”是國家專利申請的重要標準,其中“實用性”尤為重要。實用就是要符合當前社會的生活、工作、生產需要,能給人們帶來物質的滿足和精神的愉悅。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引導孩子細心觀察社會,努力發現社會的需求,發現小發明小創造的課題,從而確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標。
有些同學往往夢想發明從天上掉下來,或者做一個夢就OK了,其實那是不現實的。我們要努力地從社會的需求中發現問題,把社會的需求變成自己的發明愿望。脫離社會需求的發明創造,是無土之木,是無水之魚,其生命力相當的弱小,小發明小創造必須建立在社會需求的基礎上。我們要有意識地從社會的實用性、價值性等方面來考慮,努力滿足社會的某一個方面需要而展開研究,而不是一廂情愿的閉門造車。
二、需要是創新不竭的源泉
需要是小發明小創造不竭的源泉。社會的需要,不斷刺激創新的升華和躍進,在引導孩子發現身邊的課題時,我們不妨從各個角度來開啟孩子創新的智慧大門:
地理需求
偉大祖國領土廣袤,天南地北地理迥異。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地理環境著手,分析各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具體需求。例如浙江諸暨就是典型的塊狀經濟區,我們可以針對山下湖的珍珠市場,研究開發珍珠的深加工,或者是培育珍珠的新品種。我們也可以針對大唐襪業,研究如何對襪機的電腦升級換代,新產品的研發。
人類需求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形形色色的人類需求各不相同。我們可以從人的職業、愛好、興趣、生活習慣、工作特點、家庭背景等方面去挖掘潛在的需求,尋找適合于我們的小發明小創造。
時間需求
中國是一個時令豐富,節日繁多的國家。從傳統節日來看有:春節、立春、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等。還有建國后增設的國慶節、五一節,加上改革開放后,紛紛涌入的洋節(圣誕節、母親節等),可謂名目繁多。我們可以從時間入手,去發現每個時間段的不同需求。
活動需求
社會活動影響之大,學校活動繽紛多彩,家庭活動的溫馨難忘,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這些需求都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小課題。我們只要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活動需求,從多角度分析需求,一定會噴涌出數不勝數的課題來。
方便需求
貪圖便捷,是每個人的需求。如果使某個東西,某一種方法,更為節約時間、空間和體力,以及怎樣降低成本,避免浪費,我們可以從方便性需求這個角度去考慮,就會發現更多的課題。例如安全兒童碗,就是從防止兒童碰翻打碎碗的角度,把兒童容易摔碎的陶瓷更換成鋁合金,然后又加上一個塑料吸底。
新奇需求
新奇,是人們內心好奇心所驅動的一種渴望需求。一個外形新穎,構造別具匠心,功能強大齊全的東西,總是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成為人們嘗試的對象。所以我們可以從人們新奇的心理作為研究對象,不斷挖掘新課題。
小發明小創作的課題,猶如浩瀚的星空,只要我們靜下心,從廣泛的角度去分析社會生活的需求,我們將收獲欣喜和累累碩果。
(人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