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欣賞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蚣{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人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而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xì)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于先生。
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鞏再拜。
實戰演習
1. 對下列句子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生者得致其嚴 致:表達
B. 惡能辨之不惑 惡:怎么
C. 不惑不徇 徇:遵循
D. 而其辭之不工 工:精美
2.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項是()
A. 于眾人則能辨焉 于是余有嘆焉
B. 懼后世之不知 石之鏗然有聲者
C. 皆務勒銘,以夸后世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D.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作者論述了“銘志”與“史傳”的不同特點,目的是區別二者的不同,給后代寫銘志者以指導和警示。
B. 文章闡述了“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是近世銘志不能行世而傳后的緣故。
C. 本文筆法紆徐百折,跌宕多姿;吞吐抑揚,極盡騰挪。形成了舒展自如、婉麗從容的風格。
D. 本文是一篇書信體的議論文,不僅表達了對歐陽舍人的感激之情,而且論述了為文要“公與是”的觀點,論證嚴密有力。
4.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請用簡要的語言概述本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C(徇:順從、袒護)
2. A(A. 焉:句末語氣詞。 B. 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起定語后置的作用。 C. 連詞,來,用來/連詞,并且。 D. 代詞,他們的/語氣副詞,表示期望語氣)
3. A(“給后代寫銘志者以指導和警示”錯,應該是為了說明銘志有警勸之道,義近于史。)
4. ① 銘志能夠著稱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② 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③ 那些避世隱居抑郁不得志的人,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傳于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
5. 文章認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寫出“公與是”的墓志碑銘,表達了對歐陽舍人為先祖父撰寫碑銘的感激之情。
原文解讀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請求寫碑志的人回來了,承蒙您賜我的信和您所撰寫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銘,反復拜讀,感激和慚愧之情一起涌上心頭。
碑銘所以在世上有顯著地位,因為它的意義與史書相近,但也有與史書不同的地方。大概史書對于一個人的善惡無所不寫,而碑銘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義的美德的人,懼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寫一篇碑銘來顯揚。有的把它放在家廟,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樣的。假使那人行為丑惡,還有什么可以寫在碑銘上呢?這是它所以和史書不同的地方。碑銘的寫作,能使死者沒有什么遺憾,活著的人得以表達他對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歡自己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壞人沒有什么可以記載的,就羞愧而且恐懼。至于那些具有廣博的才能,通達的識見,義烈忠節,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銘中見到,足以成為后人效仿的榜樣。警戒勸勉意義,不是近于史書,難道還會同別的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道衰敗,作為人的子孫,都一心想褒美稱揚他故去的親人,而不再根據事理。所以即使是行為丑惡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銘,用來向后代夸耀。撰寫碑銘的人既然不能拒絕而不寫,又因為他的子孫所請托的,倘若寫上墓主丑惡的東西,就是不合人情,于是碑銘開始不真實了。后代要寫碑銘的人,應當要觀察所撰寫的對象。倘若所托非人,就會記載得不公正和不正確,所寫的碑銘也就不足以流行于當代并流傳到后代。所以千百年來,朝廷的公卿大夫直到鄉里的人士,無不撰有碑銘,但能夠流傳下來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別的,就是所托非人,記載得不公正和不正確的緣故。
既然這樣,那么,誰是撰寫碑銘而能盡到公正和正確的合適人選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不能擔負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他對于惡人,就不會接受為其寫碑銘的請求,對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們的行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現出來的行為卻不那么好;有的人內心奸邪,而外面表現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惡相差懸殊,而不容易如實地指出來;有的人實際表現要大于他的名聲;有的人的名聲要大于他的實際表現。如同用一個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怎么能夠辨別他而不受迷惑,評議他而不徇私情?能夠不迷惑不徇私情,就達到公正而且正確了。倘若所寫的人文辭不擅長,那么,在人世間還不能流傳開來,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勝人了。所以說: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不能擔負這一工作。難道不是這樣嗎?
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雖然有時在當代并存,也許幾十年或一二百年才能出現。這種人傳世是這樣的困難,碰到他又是這樣的困難。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來就是所謂幾百年才能出現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眾,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寫出公正和正確的神道碑銘,這碑銘能流行于當代并流傳到后代是毫無疑問的了。而世上的讀書人,每每看到傳記中所記古人的事跡,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極為傷心,在不知不覺中流出了眼淚,何況讀的人是他的子孫呢?更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行,而考慮用什么辦法使他的事跡流傳,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賜我的神道碑銘,可以澤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報答之心,應該怎樣回報呢?可是我又想到,像我這樣的淺薄遲鈍,而先生加以獎勵提攜;先祖父的艱難顛沛,境遇不好,一直到死,而先生加以表彰顯揚。這就使世上魁偉杰出的罕見人士,有誰不愿進拜于先生的門下呢?那些隱世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傳于世?善行,有誰不愿意去做?干壞事,有誰不羞愧而畏懼呢?作為人的父親,祖父的,有誰不想教導他的子孫呢?作為人的子孫的,有誰不想讓自己的父親,祖父得到尊崇榮耀?這幾種美行,全都歸功于先生。
既拜受承蒙賞給神道碑銘,且冒昧進言說了要請你撰寫的原因。來信中告諭先祖世系相傳的世次問題,豈敢不領受教誨而加以詳細考查。承蒙作銘,甚感羞愧,不能盡述,曾鞏再拜。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