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網絡評出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感人之“最”,其中有以下感人事跡:
1. 最美的老師:汶川震災發生時,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學的校舍也遭遇了嚴重的破壞,袁文婷一次又一次沖進教室,柔弱的雙手抱出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當她最后一次沖進去后,三層的教學樓轟然倒塌……媒體用這樣的語言美麗地記錄了袁文婷最后的時光——“青春定格在26歲”。
2. 最小的幸存者:救援人員從一位女性遇難者的身下抱出被小被子裹著的孩子,約三四個月大,娃娃毫發無損,還在安靜地睡著。被子里有一部手機,屏幕上有一條媽媽留給娃娃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3. 堅持時間最長的幸存者:2008年5月21日下午2點半左右,被困廢墟下,靠一個梨子、蚯蚓、野草和尿液維持生存達216小時的崔昌會被成功救出,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4. 最令世人動容的捐贈者:在募捐現場,一個依靠一塊裝有滑輪的木板在地上匍匐前行約莫十來歲的殘疾乞討兒童掏空他的口袋和手里的破碗,捐出了幾十元錢。
汶川地震帶給人民生命財產巨大的損失,帶給人們巨大的心靈創傷。然而,在這場災難面前,許多生動的細節讓我們感動,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在這場災難中,我們也看到人性的光輝得到了極大的展現。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請以“生命的禮贊”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寫作引導
這是一道多材料話題作文。所給材料,都來自汶川地震。這些材料都是活生生的事實,都體現了人性中的真、善、美。生命脆弱而偉大,生命柔軟而堅強,災難帶給了我們苦難,但人們面對災難時的勇毅和堅韌以及彰顯出的人性光輝卻深深地震撼著國人的魂靈。材料中表現出的無私、勇敢、信念、責任、愛心都可以成為禮贊的內容。
思路設計
[之一]記敘文
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表現在困難(災難)面前人類的大智大勇大愛,從而禮贊生命,謳歌人性之真善美。寫作時可以記敘一件或幾件感人的事例,突出人物在災難面前的勇毅,也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感慨人們在困難(災難)面前平凡而偉大的生命張力,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體貼關愛,贊美我們社會的溫暖和諧。
[之二]散文
可以“大愛無疆”為題,禮贊生命。結構示例:
大愛無疆,生命的禮贊獻給英勇頑強的災區人民。
大愛無疆,生命的禮贊獻給13億中國人。
大愛無疆,生命的禮贊獻給充滿愛心的國際友人。
[之三]議論文
中心可確立為“生命鑄就不朽”。汶川大地震中,許許多多的老師、家長、民警等等,臨危之際,首先想到的是他人,將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將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他們,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詮釋了什么是人間大愛!當成千上萬間房屋倒下去的時候,他們用愛撐起了整個世界!他們用生命鑄就了不朽的魂靈!寫作時可從多角度選擇典型材料作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典型素材
1. 2008年1月19日,湖南省長沙市915路公交車行至城南東路與韶山北路交會的十字路口紅綠燈前時,車上38歲的司機周澤良突然猝死在方向盤上,死前殘留的意識讓他堅持著踩穩剎車,留住了車上50多名乘客的生命。
2. 地動山搖。他弓著身子,張開雙臂緊緊地趴在課桌上,伴著雷鳴般的響聲,冰雹般的磚瓦、水泥板塊紛紛墜落到他的身上,熱血頓時奔涌而出;他咬著牙,拼命地撐住課桌,如同一只護衛小雞的母雞,他的身下蜷伏著4個幸存的學生,而他張開守護翅膀的身軀定格為永恒……5月13日22時12分,當搜救人員從四川省德陽市漢旺鎮東汽中學教學樓坍塌的廢墟中,搬走壓在該校教師譚千秋身上最后一塊水泥板時,所有搶險人員都被震撼、落淚。
3. 2008年5月14日11時47分,以李振波大校為首的15名中國傘兵,從4999米的高空,向著汶川大地、向著媽媽們流淚的眼神、向著祖國的召喚,面無懼色地跳了下去,為的是執行共和國總理的命令,為的是讓10萬群眾早日脫險。
4. 汶川,一個曾經陌生的中國地名,牽動全球無數善良人們的心。截至21日21時,國外擬通過外交渠道捐贈的資金約4.92億元人民幣。國家不論大小,捐助不論多寡,每一份支援都是一份濃濃的情誼。在長長的捐助名單上,有一些國家自身并不富裕,卻盡了最大的努力:老撾向中國捐助了價值50萬美元的木材;阿爾及利亞捐助了100萬美元;莫桑比克捐助了4萬元人民幣。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駐華使團個人總計向災區捐贈10萬元人民幣;古巴駐華大使佩雷拉帶來了使館全體外交官捐的8719元人民幣現款。
5. 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爾
6. 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百倍努力。——溫家寶
二、閱讀下列提示,按要求作文。
法國作家雨果說:“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你了解“生存”與“生活”的關系嗎?請以此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寫作引導
引導學生對人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應成為語文教學的常態。這道作文題顯然擔當了此項任務。從命題特點來看,審題立意的要點有三。
其一,兩位大師的名言凸顯了一個共同的意思:“生存”是物質層面的東西,是人類最低等的需求;“生活”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根本標志。
其二,從命題要求來看,要談的話題是“生存”與“生活”的關系,屬于關系型命題。此類命題通常要求論述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而不是偏廢一方,作直線型的闡述。那么,“生存”與“生活”應是什么樣的關系呢?按馬思洛心理學,“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自我實現”(即“生活”)的需要是更高層次的需要。依據這一理論,我們認為,人類首先應保證“生存”,追求沒有“生存”的“生活”只能是烏托邦式的;但是,人類又不能僅僅止于“生存”,在“生存”之外還應追求更高的“生活”。
其三,在現實生活中,“生活”的外延有哪些?按兩位大師的意思,有思想、有理想無疑是“生活”。
此外,“愛的奉獻”、“真情的流露”、“尋找尊嚴”、“詩意地棲居”等等,又何嘗不是高尚的“生活”呢?據此,可將本文立意定為:“生活”是對“生存”的升華。
思路設計
[之一]記敘文
通過記敘兩代人因為生活觀念上的差別而產生的諸多矛盾,具體展示“生存”與“生活”的區別,從而折射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比如,爺爺勤勞簡樸,卻視錢如命,一輩子都不曾走出自己的出生地;而父親總喜歡在節假日帶全家去旅游,在游山玩水中體味生活的樂趣。
[之二]議論文
總論點:我們需要生存,但我們更應追求生活。分論點一:生存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是人類得以繁衍的基礎。分論點二:生活應成為人類更高的追求。分論點三: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需要有博大的胸懷和執著的精神。
典型素材
1. 有人問三個年輕的泥水匠在干什么,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 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后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專家。
2. 廣東省中醫學院副院長、防疫研究所所長李國橋同志,他帶領防疫研究所的全體同志,十年如一日,在邊遠的海南島、云南一帶為病人治病,為研制出治療、防疫惡性瘧熱型疾病的特效藥“青蒿素”而不惜拿自己的身體作試驗。他們為的是什么?是為了穿西裝,吃西餐,住洋房,開小車嗎?不是。他們為的是解除病人的疾苦,為的是千千萬萬人的健康。他們將身心都無私奉獻給了崇高的事業,這就是他們的生活。
3. 畢生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愛爾蘭革命家毛德·岡曾說:“我生活,別人僅僅生存而已。”
4. 海德格爾說:“人應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