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生于1913年,法國人,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1957年也就是他44歲的時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般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頭子得獎,有的快要入土了,有的臥病在床,只能請人代領獎金,這是我見到的唯一一位在四十多歲就問鼎這個重獎的作家??上?,得獎三年后也就是1960年,加繆就死于車禍。加繆說過:在我看來,沒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了。結果他自己死在了路上,這里面有著命運的玩笑,有著荒誕的氣息,然而對這個以研究和表現荒誕成名的存在主義作家來說,倒是死得其所。
加繆還說:最好的作品是沒有完成的作品。乍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舉出一些例子后,會讓人覺得這個人的思想真是具有穿透力,直貫古今,精準無比。斷臂的維納斯和無頭的勝利女神雕像,從完整到殘缺,相當于沒有完成,然而都是杰作。卡夫卡的小說,三個長篇《美國》《審判》《城堡》,都是沒有完成的作品,然而都是杰作。我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紅樓夢》,也是沒有完成的作品,曹雪芹只寫了八十回,后來高鶚狗尾續貂了四十回。老子說:大成若缺。哲人們的思想是相通的。加繆的遺作《第一個人》在車禍現場他的提包里面找到,已經以手稿的形式出版,這部沒有完成的小說也是杰作。

在一百多年來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中,其中有不少是不配得獎的,屬于二三流的作家,然而評委們也不都是瞎子,得獎者里面也有不少天才,給我印象深刻的兩個天才是法國的加繆和蘇聯的肖洛霍夫。加繆在29歲的時候完成了《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話》,同時在文學和哲學兩個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肖洛霍夫更厲害,在22歲的時候就開始寫他的傳世名作《靜靜的頓河》。除了年紀輕輕就寫出經典,這兩個天才還有一個共同點:作品不多,然而幾乎篇篇都是精品。
加繆是個帥哥,從照片上看,有一種硬漢派明星的風采,比天生斜視的老怪物薩特順眼多了。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漢姆雷特,這一千個人是幸福的,對經典他們有了自己的把握和理解,經典進入了他們的語言或文章,經典成為了他們的一部分。對經典作品的解讀,很多人會面臨語言的貧困,把握不住其神髓,表達不出自己真實獨到的見解,往往有入寶山而空回的遺憾,經典中蘊含的諸多意義、諸多思想猶如練習過神行百變一樣,難以抓住,真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對經典的重讀,就是那些失敗的尋寶者再次的掙扎努力。最近重讀加繆的成名作《局外人》,仍然不得要領,“闡釋的深淵旁,我被罰站?!?/p>
《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話》,我喜歡前者的開頭和后者的結尾。《局外人》的開頭:“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一句話,十五個字,突兀,冷漠,奠定了整部小說冷峻平實的基調。這個開頭可以和《百年孤獨》的經典開場相媲美?!段魑鞲ニ股裨挕返慕Y尾:“登上頂峰的斗爭足以充實一個人的心靈,應該設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其實這部哲學隨筆的開頭可能更出名一些:“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爾索是一個對什么都很無所謂的人,有一種無視一切的態度,最常說的兩句話是“怎么樣都行”和“出路是沒有的”。在情感方面,這個人很冷漠。
親情,母親在養老院死了,他去奔喪,沒有哭泣,在守靈的時候還抽煙喝咖啡,參加完葬禮感覺到“能夠連睡十二個小時的喜悅”,葬禮第二天就勾搭女人上床并一起看滑稽電影,后來還告訴律師所有健康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曾經希望過他們所愛的人死去(王朔的小說中也說到父親在孩子還沒長大的時候適時死去可以保持孩子對他們的敬仰),莊子死了妻子鼓盆而歌,是達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而這個人則是忠實于自我的感覺和思想。
友情,莫爾索的鄰居萊蒙是個混混,請莫爾索幫忙寫信羞辱前女友,莫爾索答應了,萊蒙很高興問是否可以和他做朋友,他說怎么樣都行,對友情,這個人也是漫不經心的,不把世人重視的三大情感之一作為什么重大事情對待。
愛情,瑪麗喜歡莫爾索,希望和他結婚,她問莫爾索是否愛她,莫爾索說這無關緊要,如果真要說那大概是不愛,但是答應結婚,世人津津樂道的愛情,被他當垃圾一樣對待。

在事業方面,這個人也沒有什么上進心,主管要提拔他,讓他到巴黎任經理,問他是否愿意,他說怎么樣都行,瑪麗很高興,要和他同去巴黎,問他巴黎是怎樣的,對人人向往的香水之都浪漫之都,他是這樣評價的:鴿子很多,很臟,人的皮膚是白的。
莫爾索和萊蒙去海邊度假,遇到萊蒙前女友弟弟一伙,發生沖突,打架,莫爾索開槍殺了人,開始了牢獄生活。法庭審判的時候,是一個荒誕劇,檢察官、律師都是圍繞他在母親死的那天的表現在辯論,根本不涉及他殺人的事實,檢察官說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他的辯護律師說“他到底是被控埋了母親還是殺了人”,但是不管用,最后,在一個法理社會,一個人由于倫理的原因被判了死刑。莫爾索拒絕上訴,拒絕懺悔,平靜地等待死亡到來。
“對于世界,我永遠是個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語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們交換的只是一點輕蔑,如同相逢在鏡子中”,這是北島一首《無題》的上半部分,很好地概括了莫爾索和這個世界的疏離和脫節。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也是一個高度劇場化的社會,人人粉墨登場,遵循著規則和秩序,進行著程式化的表演,母親死了必須要哭得死去活來,情人節要按時發春,要堅信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等等。如果有人拒絕這樣的表演,那他就是社會公敵,是所有人必欲殺之而后快的。莫爾索的死,不是因為殺了人,而是挑戰了整個社會的偽善矯情,挑戰了謊言堆砌的現代文明,戳穿了皇帝的新衣。這個什么都不愛、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在這一點上是激情澎湃的??偸沁@樣,小說中的人物代替我們說出真相,代替我們勇敢。